朝来取饭化,乃是维摩遣。
全锋虽未露,半藏已曾转。
说有陋裴頠,谈无笑王衍。
看经聊尔耳,遮眼初不卷。
翻译
清晨前去化缘取饭,仿佛是维摩诘的派遣。
锋芒虽未完全显露,但半隐之机早已转动。
谈论“有”被裴頠讥为浅陋,清谈“无”则笑王衍空谈。
读经不过是聊以自遣,经书遮眼却从不真正展卷。
三声叱咤足以自我警醒,一声轻吹又怎能令人喘息?
请回去看看旧日的匣子,静夜中明珠自当归还。
安住于此三十年,古旧的僧衣已磨出山间茧痕。
手持念珠默然静坐,难道这修行功用就浅薄吗?
以上为【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南禅:指南禅寺的僧人,或泛指南方禅宗僧侣,此处可能代指诗友。
2. 诗不到:指约定赋诗而未如期赴约。
3. 朝来取饭化:早晨外出化缘乞食。化,即化缘,僧人乞食曰化。
4. 维摩遣:出自《维摩诘经》,维摩诘居士示疾说法,常以方便度人。此处喻化缘乃佛事因缘之所使。
5. 全锋虽未露,半藏已曾转:比喻禅机虽未完全显现,但已有微妙转动,暗含机锋。
6. 说有陋裴頠:裴頠,西晋哲学家,著《崇有论》,反对贵无论。此处谓执着“有”亦属浅陋。
7. 谈无笑王衍:王衍,西晋清谈领袖,崇尚老庄“无”,临死悔曰“向若不祖尚浮虚,未必至此”。苏轼借此讽刺空谈玄理。
8. 看经聊尔耳,遮眼初不卷:读经只为消遣,经书遮眼却不真读。讽刺形式主义修行。
9. 三吒故自醒:三吒,疑为“叱咤”之误,或指禅宗棒喝警醒之意。
10. 一吷何由喘:吷(xuè),轻微吹气声。意谓微弱之声不足以动心,反衬内心坚定。
以上为【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等待南禅与诗友未至时所作,借佛理抒怀,表达对修行、文字、友情与人生境界的深刻体悟。全诗以禅语为骨,融摄佛教典故与玄学思辨,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诗人通过“维摩遣”“持珠”“看经”等意象,展现一种超然物外、内省自修的生活态度。表面上是督促友人赴约作诗,实则借题发挥,反思文字游戏之外的真实修行。诗中既有对清谈玄理的调侃(如裴頠、王衍),也有对真修实证的推崇(如“静夜珠当反”“持珠尚默坐”),体现出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重实行而轻虚言的思想倾向。
以上为【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层次分明。首联以“朝来取饭化”起兴,将日常行持提升至维摩境界,立意高远。颔联“全锋”“半藏”用兵法喻禅机,暗示佛法妙用隐显自如。颈联转入思想批判,以裴頠、王衍为对照,揭示“有”“无”二边皆非究竟,体现中道智慧。五六句写看经态度,看似轻慢,实则破除执相,呼应《金刚经》“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七八句以“三吒”“一吷”对比,强调内在觉醒远胜外在刺激。结尾回归修行本位,“归视故椟”“珠当反”寓意本性自具,只需返观内照;“三十年安居”“古衲磨茧”写出长期苦修之实,“持珠默坐”则点出静定功夫之深。全诗融禅机、哲理、自修为一炉,语言质朴而意境幽深,堪称东坡晚年禅诗典范。
以上为【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寓督约之意于禅语之中,不怒而警,不言而深,得风人之遗。”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以维摩化缘起,以持珠默坐结,通体皆从禅理流出,非强缀佛语者比。”
3. 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主唐诗,然其门人引评云:“东坡此作,机锋隐跃,似淡实浓,较诸家酬应之作高出一格。”
4. 《苏诗补注》引查慎行语:“‘说有’‘谈无’一联,括尽两晋玄风,而归之于‘看经聊尔’,见文字皆筌蹄也。”
5. 近人陈寅恪《论再生缘》提及苏诗禅理时尝称:“东坡晚岁诗多涉禅理,然不堕套语,如‘静夜珠当反’之类,自有心得。”
以上为【明日,南禅和诗不到,故重赋数珠篇以督之,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