炯炯明珠照双璧,当年三老苏、程、石。
里人下道避鸠杖,刺史迎门倒凫舄。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
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暇惜。
醴泉寺古垂橘柚,石头山高暗松栎。
莫教印绶系馀年,去扫坟墓当有日。
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
翻译
明亮的明珠照耀着一对美玉,当年三位名士苏、程、石曾在此交游。乡人避道以示敬老,刺史亲自迎门,倒屣相迎。那时我和你都还是孩童,欢笑着追逐他人寻找梨子和栗子。身体健壮如小黄牛,却不知珍惜这短暂光阴,时光如白驹过隙,哪容我们从容追悔?醴泉寺旁古树垂挂橘柚,石头山高耸,松栎幽深。如今我们在万里之外重逢,相视一笑,却难以化解心中千般忧愁。你刚被任命为楚州知州,治理山阳古郡,希望你以老练之手,施展政才,不必拘泥于文书刀笔。我此刻正执笔于紫微阁中,双眼昏花,困于公文堆叠。切莫让官印绶带羁绊余生,终有一日我要归去扫墓尽孝。待你功成名就,白发苍苍之时,早日归来,让我们一起在梨花盛开的寒食节共度清闲。
以上为【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的翻译。
注释
1. 程六:苏轼表弟,名不详,“六”为其排行。
2. 楚州:唐代至宋代行政区划,治所在今江苏淮安。
3. 炯炯明珠照双璧:比喻人才出众,光辉照人。双璧或指苏轼与程六,亦可泛指贤才。
4. 三老苏、程、石:指苏轼家族、程氏家族与石姓友人,可能为地方名士,具体人物不可考。
5. 鸠杖:古代赐予七十岁以上老人的拐杖,象征尊老。
6. 凫舄(fú xì):传说中仙人所穿的鞋,后用以代指官员的鞋;“倒凫舄”形容礼贤下士,急迎宾客。
7. 醴泉寺:地名,或在陕西或河南,此处借指故乡旧迹。
8. 石头山:非南京石头城,应为苏轼故乡附近山名,或泛指故乡山林。
9. 山阳:楚州古称之一,亦有“山之南”之意。
10. 含毫紫微阁:指在朝廷中枢机构(如中书省)执笔撰文。紫微阁象征中央官署。
以上为【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别表弟程六赴任楚州所作,融亲情、回忆、人生感慨与仕途劝勉于一体。全诗情感真挚,结构严谨,由昔及今,由情入理,既追忆童年往事,又抒写宦海沉浮之苦,更寄望于亲人早退归隐,共享天伦。语言质朴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晚年对人生归宿的深刻思考。诗中“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一句,寄托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田园的理想生活,是其人生哲学的集中体现。
以上为【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深情开篇,通过“明珠照双璧”的意象,将家族荣光与个人期许融为一体。前八句追忆故里风物与童年情景,充满温情与怀旧色彩。“里人避道”“刺史迎门”侧面烘托家族昔日声望,反衬今日漂泊之感。中间转入现实重逢,“一笑未解千忧集”一句,笔锋陡转,道出人生无奈。随后劝勉表弟治政“谢刀笔”,实则暗含对官场繁琐文书的厌倦。苏轼自述“含毫紫微阁,病眼昏花困书檄”,既是实情写照,也流露出疲惫心态。结尾两句“功成头白早归来,共藉梨花作寒食”,境界升华,表达了诗人对仕途的超然态度和对归隐生活的深切向往。全诗意脉贯通,情理交融,语言平实而意蕴深厚,是苏轼晚年赠别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语淡而情浓,事近而意远,东坡晚年之作,愈见冲和。”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四引冯舒语:“起结俱有寄托,中幅叙次井然,情味悠长。”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诗,能于平淡中见精神,如此类是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通体浑成,无一懈笔。‘功成头白’二语,足为仕宦者下一针砭。”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论及苏轼晚年赠别诗时指出:“多寓身世之感,劝退思归,语重心长。”可为此诗之旁证。
以上为【送表弟程六知楚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