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声鸣叫的雁鸟划破江面上空的云层,
万千片梧桐叶上卷着如银光闪烁的露水。
我本已漂泊无依、羁旅天涯,
更何况在这深秋的傍晚,还要送别远行之人。
以上为【送惠州押监】的翻译。
注释
1. 惠州押监:宋代地方官职名,掌管监狱事务。此人姓名不详,应为苏轼在惠州时的同僚或下属,奉命调任他地,苏轼为之送行。
2. 鸣雁:南飞的大雁,秋季迁徙,常用于诗歌中象征离别与漂泊。
3. 破江云:形容雁鸣声高亢,仿佛划破江面升腾的云气,有惊动感。
4. 万叶梧桐:极言梧桐树叶之多,秋季梧桐叶落,常寓衰飒之意。
5. 卷露银:露水在梧桐叶上滚动,在月光或晨光下如银光闪烁。“卷”字写出风动叶翻、露珠滚动之态。
6. 飘零:漂泊流落,无所依托,指苏轼自黄州、惠州一路贬谪的经历。
7. 羁旅:长期寄居他乡,作客异域。
8. 更堪:岂堪、哪堪,表示难以承受之意,带有强烈情感色彩。
9. 秋晚:深秋时节,气候转寒,万物凋零,传统诗词中多用于烘托悲凉情绪。
10. 行人:此处指被送往他处任职的押监,亦可泛指离别之人。
以上为【送惠州押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被贬惠州期间所作,题为“送惠州押监”,实则借送别之机抒写自身漂泊孤寂之情。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鸣雁、落叶、寒露等意象渲染出凄清氛围,进而将外在景物与内心情感交融,表达了诗人身处贬谪之境的孤独与感伤。末句“更堪秋晚送行人”以反问语气强化悲情,使离愁与身世之叹融为一体,意境深远,语言简练而情致绵长。
以上为【送惠州押监】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却意境苍凉,情感深沉。首句“一声鸣雁破江云”以听觉切入,雁鸣突兀而起,打破江天寂静,营造出空旷寂寥之感;“破”字极具张力,既写声音之响亮,又暗喻心绪被触动。次句转为视觉描写,“万叶梧桐卷露银”描绘秋夜景象,梧桐叶多而凋零,露珠如银,冷光闪烁,进一步渲染清寒氛围。前两句写景,已见萧瑟之意。后两句转入抒情:“我自飘零足羁旅”直诉身世之悲,苏轼历经贬谪,早已习惯漂泊,但“足”字透露出无奈与疲惫;结句“更堪秋晚送行人”以反问加强语气,本已孤苦,又逢秋日送别,可谓雪上加霜。全诗情景交融,以景衬情,语言凝练而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保持敏锐感受力与艺术表现力的特点。
以上为【送惠州押监】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语简而情深,于寻常景中见羁怀百转。”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评:“‘破’字警动,‘卷’字工细,三四写尽迁客心情。”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惠州诗多凄恻,此尤婉至。秋景与离情合一,不言己悲,而悲自见。”
4. 张鸣《苏轼选集》注此诗云:“借送人以自伤,典型东坡晚年笔法,含蓄中见沉痛。”
以上为【送惠州押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