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海边荒僻之地,有谁会珍视那些奇奇怪怪的石头呢?如同当年石季伦失去珊瑚树后为之落泪一样令人感慨。只因以诚心供养,才使微小之物变得贵重;孝心纯笃,即使难以取得也执意奉上。我本怀疑这白石是否如当年薏苡种子从交趾带回那般被误解,却也不信它真像蚌珠出自泗水之滨那样珍贵。愿你将这些白石聚拢起来,制成江夏王那样的石枕,不必挥扇,自然能让双亲安宁康泰。
以上为【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丈嗜石,故以遗其子子明学士,子明有诗,次韵】的翻译。
注释
1. 文登海上:今山东文登滨海之地,相传苏轼曾在此得白石。
2. 芡实:即鸡头米,形容白石圆润如芡实。
3. 梅丈:指梅执礼之父(一说为梅尧臣族人),名不详,“丈”为尊称。
4. 子明学士:梅执礼之子梅子明,北宋官员,官至学士。
5. 海隅荒怪有谁珍:海边偏僻处的怪石无人赏识,喻物之不遇。
6. 零落珊瑚泣季伦:用西晋石崇(字季伦)失珊瑚树典故,暗喻珍贵之物散失之痛。
7. 法供:佛教术语,指以清净之心供养,此处引申为虔诚奉献。
8. 色难:《论语·为政》:“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指和颜悦色最难,强调孝心之纯粹。
9. 薏苡来交趾:用马援南征交趾,归携薏苡,被人诬为私藏明珠之事,喻遭误解。
10. 蠙珠出泗滨:蠙珠,蚌珠;泗滨,泗水之滨,古传产美珠。《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兼指宝物出处。
11. 江夏枕:《南史·王僧孺传》载江夏王萧综制石枕,以示清俭孝亲,或另有所本,此处借指以石为枕奉亲。
12. 不劳挥扇自宁亲:谓不必劳烦侍奉,父母自然安适,赞孝心感通。
以上为【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丈嗜石,故以遗其子子明学士,子明有诗,次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应和梅子明(梅丈之子)所作,围绕“赠石”一事展开,借物抒情,既表达对友人孝心的称许,又寄托自身对高洁品格与亲情伦理的推崇。诗中巧妙运用历史典故,对比珊瑚、薏苡、蠙珠等意象,既揭示世人对物品价值的认知偏颇,又凸显“孝心”赋予平凡之物以非凡意义。尾联化用“江夏枕”典故,寄寓孝养之思,语意温厚,立意深远,体现苏轼诗“以理入诗、以情动人”的特点。
以上为【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丈嗜石,故以遗其子子明学士,子明有诗,次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次韵唱和之作,但苏轼并未拘泥于酬答形式,而是借题发挥,融情入理。首联以“海隅荒怪”起笔,营造孤寂氛围,继而用“泣季伦”之典,将无生命之石赋予情感重量,形成强烈反差。颔联转入哲理层面,“法供”与“色难”并举,指出外物之重源于内心之诚,呼应儒家孝道与佛家供养思想。颈联连用“薏苡”“蠙珠”二典,一言误解,一言珍贵,既自辩赠石非炫耀,亦反衬梅子明孝心之真。尾联以“江夏枕”作结,化俗为雅,将实用之石升华为孝道象征,意境顿开。全诗用典密而不滞,转折自然,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充分展现苏轼“以学问为诗”而又“超然于学问之外”的艺术境界。
以上为【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丈嗜石,故以遗其子子明学士,子明有诗,次韵】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三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以石为线索,贯穿孝思,用典皆切事切人,非泛然酬应者比。”
2. 《宋诗钞·东坡集》评:“赠石诗多涉戏谑,独此篇庄重有味,盖触于孝思,故语不轻发。”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色难’二字最妙,点出孝心本旨,较诸言物质供养者高出数等。”
4. 《瓯北诗话》卷五:“东坡和韵诗往往胜原唱,如此诗借石言孝,层层深入,非惟工于用典,更见立意之高。”
5. 《苏轼诗集校注》按:“江夏枕事不见正史,或为当时流传之孝行故事,东坡借此以寓教化,足见其诗之社会关怀。”
以上为【始于文登海上,得白石数升,如芡实,可作枕。闻梅丈嗜石,故以遗其子子明学士,子明有诗,次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