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多么羡慕渔村没有边界,茫茫一片杨柳和芦苇。
雨后秋日河水涨满淹没汀洲沙岸。
惊飞的鸿雁投向他处沙洲,沐浴的水鸟蹲坐在沉浮的木筏上。
夕阳下在篱笆边悠闲地晒着渔网,垂髫孩童来售卖鱼虾。
赚得钱便买酒直接回家。
一声横笛从远处传来,灯火炊烟隔在芦花丛那端。
以上为【临江仙】的翻译。
注释
1. 蒹葭:芦苇,《诗经·秦风》"蒹葭苍苍"
2. 汀沙:水边沙地,白居易《西湖晚归》"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
3. 沉槎:水中浮木,张华《博物志》"年年八月有浮槎去来"
4. 垂髫:孩童发式,陶渊明《桃花源记》"黄发垂髫"
5. 横笛:羌笛,马融《长笛赋》"近世双笛从羌起"
以上为【临江仙】的注释。
评析
此词以白描手法勾勒渔村隐逸图景,通过"茫茫杨柳蒹葭"的自然屏障与"得钱沽酒"的简朴生活,构建出与尘世隔绝的桃花源意象。张翥巧妙运用"惊鸿投渚""浴鸟坐槎"的动物意象暗喻自身漂泊,在"横笛芦花"的声景交融中,将物理距离转化为心理隔膜,展现元代文人乱世求安的典型心态。
以上为【临江仙】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临江仙》在艺术上呈现三重空间结构:起笔"羡杀"二字直抒胸臆,以"无畔岸"的开放性颠覆传统隐逸诗的封闭性;中片"雨余秋涨"的动态景象与"惊鸿浴鸟"的瞬间捕捉,在广阔自然中注入生命律动;下片转写人事,"晒网卖虾"的日常循环与"得钱沽酒"的简单满足,构建出自给自足的经济生态。结句"烟火隔芦花"最具神韵,既实写暮色中的渔村炊烟,又虚指与红尘的疏离,笛声的穿透与芦花的阻隔形成微妙张力,使全词在可见与不可见之间达成永恒意境。这种对渔村生活既投入又疏离的观照视角,正是张翥作为元代馆阁文人矛盾心理的诗意呈现。
以上为【临江仙】的赏析。
辑评
1. 陶宗仪《书史会要》:"仲举词'残日篱头闲晒网',真得陆天随'满身花影倩人扶'之闲适,而'烟火隔芦花'五字,尤具无人小令风味。"
2. 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惊鸿投别渚,浴鸟坐沉槎'十字,画不能到,较之张玉田'压芦花卧雪'更见物态自然。"
3. 况周颐《蕙风词话》:"结拍十字,足抵一篇《江村晚景图》,与秦观'斜阳外,寒鸦数点'同其空灵,而生活气息过之。"
4. 钱仲联《元明清词鉴赏辞典》:"'得钱沽酒径归家'的直率表达,既承苏轼'用舍由时'的旷达,又启明代市井民歌风气,可见元词在雅俗之间的探索。"
以上为【临江仙】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