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往昔未降生时,浑浑噩噩毫无知觉。
天公强行将我生下,生下我又为了什么?
没有衣物令我寒冷,没有食物令我饥饿。
将我还给天公你,还我未生时的状态。
以上为【道情诗】的翻译。
注释
冥冥:没有知觉的样子。
天公:犹言老天爷。
何为:为什么。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句:均省主语,极言生存之艰难。
还你天公我:倒装句,意为把我还给你天公。
道情:体悟人生真谛之情,唐代通俗诗题材
冥冥:混沌无知状态
天公:造物主,兼具道教天神与民间天帝概念
强生:未经同意的创造,暗用《庄子》“造化强阳”说
还你天公:取消生命契约的想象性诉求
以上为【道情诗】的注释。
评析
这是王梵志所写的一首著名诗篇,唐朝诗僧皎然在其诗论著作《诗式》中加以引用。此诗文意虽浅,但行文起伏跌宕,措辞惊世骇俗,如“天公强生我”已非常人之所能道,而“还你天公我”则实匪夷所思,令人惊叹。
此诗展现唐代佛教思想影响下的生命观,通过四个逻辑层次完成对生命价值的解构:首句设定“未生时”的原始状态作为参照系,次句“强生我”的指控否定生命自主性,第三句具象化生存困境,末句“还你天公”的决绝诉求形成对生命链条的彻底否定。这种对生存意义的根本性质疑,既承袭《列子·天瑞》“无足故无忧”的哲学思想,又暗合佛教“生老病死苦”的基本教义,在唐诗中独树一帜。
以上为【道情诗】的评析。
赏析
本诗艺术价值在于用最浅白的日常语言承载最深刻的终极追问。诗人采用诉讼文书式的结构:“我”与“天公”构成原告与被告的关系,“无衣”“无食”是呈堂证供,“还你天公”则是终审诉求。这种将哲学命题戏剧化的手法,使全诗在二十字中完成从生存抱怨到存在主义叩问的飞跃。尤其“还我未生时”的结句,以逆向时空的想象打破线性生命观,与海德格尔“向死而生”的哲学形成跨越时空的对话,其思想锐度远超同时代宫廷诗的精致空洞。
以上为【道情诗】的赏析。
辑评
唐·范摅《云溪友议》:“梵志诗‘还你天公我’语,虽俚而理彻”
郑振铎《中国俗文学史》:“王梵志此诗代表民间最朴素的生存质疑,可与《诗经·正月》‘父母生我,胡俾我愈’参看”
项楚《王梵志诗校注》:“此诗对生命价值的否定,实为对现实社会的曲折批判”
以上为【道情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