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曾随同皇帝东封泰山,亲见玉辂扬起尘土;那时我头裹幅巾,身穿短褐,亦在人群中小心徘徊。
在行宫中夜里奏报空有名姓的官员名单时,我不禁怅然凝望那云霞缥缈之处,仿佛见到那位超然世外的高人。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翻译。
注释
1. 乔仝:宋代隐士,苏轼友人,生平不详,据《苏轼文集》及笔记记载,其为人清高,好道术。
2. 贺君:即贺知章,唐代著名诗人、官员,晚年辞官归隐,入道为道士,苏轼常以贺知章喻指高洁隐士。此处或为借指乔仝所敬仰之人,或为泛称理想中的隐者。
3. 东封:指帝王封禅泰山。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1008)曾东封泰山,苏轼未亲历,此处乃借古事代指随驾礼仪活动。
4. 玉辂:古代帝王所乘之车,饰以玉,此处代指皇帝仪仗。
5. 幅巾短褐:古代平民或隐士装束,幅巾为布巾裹头,短褐为粗布短衣,象征简朴生活。
6. 逡巡:迟疑徘徊貌,此处形容随众观望、不敢逾矩之态。
7. 行宫:皇帝出行时居住的临时宫殿。
8. 空名姓:指在官籍中仅有名字登记,无实职或无足轻重,暗含对官场虚名的感慨。
9. 怅望:失意地凝望,含有思念与遗憾之情。
10. 云霞缥缈人:指隐居山林、如仙人般高洁之人,云霞象征仙境,缥缈形容其不可即。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送乔仝寄贺君六首》中的第二首,借回忆昔日随驾东封的经历,抒发对隐逸高士贺君的追思与敬仰。诗中“空名姓”三字意味深长,既指自己在官场名录中不过一介虚名,也暗含对仕途浮华的厌倦;而“怅望云霞缥缈人”则寄托了对超脱尘俗、归隐山林之人的深切向往。全诗语言简淡,意境幽远,体现了苏轼在仕隐之间的情感张力与精神追求。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今昔对照展开,前两句追忆早年参与皇家典礼的情景,通过“玉辂尘”与“幅巾短褐”的对比,凸显身份的卑微与内心的疏离感。“幅巾短褐亦逡巡”一句,既写出随众观礼的拘谨,也暗含不愿趋炎附势的心理。后两句转入夜宿行宫的场景,“空名姓”三字极为沉痛,道出仕途生涯中个体存在的虚无感。而“怅望云霞缥缈人”则笔锋一转,将视线投向超然物外的理想人格——那正是贺君一类隐者的象征。全诗由实入虚,由尘世转向精神世界,结构紧凑,情感层层递进。语言朴素而意蕴深远,典型体现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四按语:“此组诗作于元祐年间,时苏轼在朝,乔仝已隐,因寄诗以示敬慕。其二借东封旧事,抒仕隐之思,语虽平淡,情实深婉。”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引查慎行语:“‘空名姓’三字,写尽宦途冷暖;‘缥缈人’则寄意深远,非徒作赠别常谈。”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提及:“东坡集中多托隐逸之事以讽时政,如此诗‘怅望’之语,实有身在魏阙而心羡江湖之意。”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此类寄赠隐士之作,往往以自身经历反衬对方高洁,此诗尤能以简语传深慨,‘空名姓’与‘缥缈人’对举,耐人寻味。”
以上为【送乔仝寄贺君六首,并叙其二】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