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问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晖?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
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约他年,东还海道,愿谢公、雅志莫相违。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翻译
有情风从万里之外卷潮扑来,无情时又送潮返回。请问在钱塘江上或西兴渡口,我俩共赏过几次夕阳斜晖?用不着仔细思量古今的变迁,一俯一仰的工夫,早已物是人非。谁像我东坡老。白首之年,淡忘了仕进的机会。
记住西湖的西岸,春日最美的山隈,就是那空明的翠微,如烟的雲霏。算起来诗人中相处得宜。如我与您这样的友情,确实稀微,弥足珍贵。约定日後,像东晋宰相谢安那样,沿着直通大海的长江航道,向东引退、回归。别让这一夙愿与未来事实彼此违背。不应在西州路上回首恸哭,为了我而沾湿衣襟,洒落泪水。
版本二:
有情的风,从万里之外卷起潮水奔涌而来;却又无情地将潮水送走,任其退去。试问在钱塘江上,在西兴渡口,有多少次目送夕阳斜照?不必苦苦思索古今变迁,转瞬之间昔日之人已不复存在。谁能像我东坡这样,虽已白发苍苍,却仍忘却机巧之心,保持本真?
记得西湖西岸,正是暮色中山色最美的时候,青翠欲滴,烟雾缭绕。想来诗人之间的相知相得,像我和你这般稀有的,实在不多。约定将来某年,我从海道东归故里,愿能如谢安一般实现隐居的雅志,不再违背初心。至于那西州路——你不必因我而回首落泪,为我沾湿衣襟。
以上为【八声甘州 ·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的翻译。
注释
八声甘州:词牌名、曲牌名,简称《甘州》。唐玄宗时教坊大曲有《甘州》,杂曲有《甘州子》,属唐边塞曲,因以边塞地甘州为名。《西域记》云:「龟茲(Qiū Cí)国土制曲,《伊州》、《甘州》、《梁州》等曲翻入中国。」《伊州》、《甘州》、《梁州》诸曲,音节慷慨悲壮。据宋·王颐堂《碧鸡漫志·卷三·〈甘州〉》「《甘州》,世不见,今『仙吕调』有曲破,有八声慢,有令,而『中吕调』有《象八声甘州》,他宫调不见也。凡大曲就本宫调制引、序、慢、近、令,盖度曲者常态。若《象八声甘州》,即是用其法于『中吕调』,此例甚广。伪蜀毛平圭有《甘州遍》,顾夐(Xiòng)、李德润有《倒排甘州》,顾夐又有《甘州子》,皆不著宫调。」按此调前後阕八韵,故名「八声」,乃慢词也,与《甘州遍》之曲破,《甘州子》之令词不同。今所传《八声甘州》,《乐章集》亦注「仙吕调」。周草窗词名《甘州》。张玉田词因柳词有「对萧萧暮雨洒江天」句,更名《萧萧雨》。白仁甫词名《宴瑶池》。以柳耆卿词为正体,双调,九十七字,前阕四十六字,後阕五十一字,前後阕各九句四平韵。亦有在起句增一韵的。前阕起句、第三句,後阕第二句、第四句,多用领句字。另有变格,九十五字、九十六字、九十八字体。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毛本作「寄参寥子」。又《苕溪渔隐丛话·後集卷三十九》谓本篇石刻後,东坡自题云:「元祐六年三月六日。」
参寥子:龙榆生笺引《东坡诗集》施注:「僧道潜字参寥,于潜人。能文章,尤喜为诗,尝有句云:『风蒲猎猎弄轻柔,欲立蜻蜓不自由。五月临平山下路,藕花无数满汀洲。』过东坡于彭城,甚爱之,以书告文与可,谓其诗句清绝,与林逋上下,而通了道义,见之令人萧然。苏黄门每称其体制绝类储光羲,非近时诗僧所能及。坡守吴兴,会于松江。坡既谪居,不远二千里,相从于齐安。留期年,遇移汝海,同游庐山,有《次韵留别》诗。坡守钱塘,卜智果精舍居之,入院分韵赋诗,又作《参寥泉铭》。坡南迁,遂欲转海访之,以书力戒勿萌此意,自揣馀生必须相见。当路亦捃(jùn)其诗语,谓有刺讥,得罪,反初服。建中靖国初,曾子开在翰苑,言其非罪,诏复矱(yuē)发。」又引《咸淳临安志》:「参寥本姓何。幼不茹荤,以童子诵《法华经》为比邱,于内外典无所不窥。崇宁末示寂,赐号妙聪大师。」
钱塘、西兴:傅子立注:「钱塘、西兴,并吴中之绝景。」龙榆生笺:「《唐书·地理志》:『杭州馀杭郡,县钱塘。』《钱塘记》:『大海在县东一里(符)[许],郡议曹华信家议立此塘,以防海水。始开募,有能致一斛土者,即与钱一千。旬月之间,来者云集。塘未成而不复取,于是载土石者皆弃而去,塘以之成。故改名钱塘焉。』《〈水经〉注》:『浙江又东北流至钱塘县,谷水入焉。』《一统志》:『秦置钱唐县,後汉省入馀杭郡。唐改「唐」为「塘」,为杭州治。五代及宋初因之。』《会稽志》:『西陵在萧山县,吴越改为西兴。郎士元《送李遂之越》诗:「西兴待潮信,落日满孤舟。」』《清一统志》:『西陵城在浙江萧山县西十二里。本名西陵,为吴越通津。』」
俯仰昔人非:傅子立注:「晋王逸少《兰亭记》:『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刘尚荣按:「文见《晋书·卷八十·王羲之传》。」
暮山:元延祐刻本原阙「暮」字,四印斋翻刻本补为「春」字,皆不足为据。
谢公雅志:傅子立注:「晋谢安石虽受朝寄,然而东山之志,始末不渝。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不就,遂疾。有诏还都。」刘尚荣按:「详见《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龙榆生笺引《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安虽受朝寄,然东山之志始末不渝,每形于言色。及镇新城,尽室而行,造泛海之装,欲须经略粗定,自江道还东。雅志未就,遂遇疾笃。上疏请量宜旋旆,……诏遣侍中慰劳,遂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因怅然谓所亲曰:『昔桓温在时,吾常惧不全。忽梦乘温舆行十六里,见一白鸡而止。乘温舆者,代其位也。十六里,止今十六年矣。白鸡主酉,今太岁在酉,吾病殆不起乎!』乃上疏逊位,诏遣侍中、尚书喻旨。先是,安发石头,金鼓忽破,又语未尝谬,而忽一误,众亦怪异之。寻薨,时年六十六。」
西州路:傅子立注:「晋羊昙为谢安所爱重。安薨,昙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由』,原误作『游』;『西州』,原误作『州西』。据《晋书·谢安传》乙正。尝因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曰:『此西州门也。』昙悲感不已,因恸哭而去。『西州』者,《晋志》:『扬州廨,王敦所创,开东南西三门,俗称之西州。今润州也。』」刘尚荣按:「昙事详《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晋志》无此条。又《元和郡县志·卷二十五·〈江南道·润州·上元县〉》:『上元县,东北至州一百八十里。本金陵地,……(武德)九年,为白下县,属润州。贞观九年,又改白下为江宁。至德二年,于县置江宁郡,乾元元年改为升州,并置浙西节度使。上元二年,废升州,仍改江宁为上元县。……扬州故理,在县东百步。……刘繇为扬州刺史,始移理曲阿。吴长沙桓王孙策定江东,置扬州于建业,其州廨王敦及王道所创也,後会稽王道子于东府城领丹阳郡故城,在县东南五里。东府城,在县东七里。其地西则简文帝为会稽王里邸第,东则丞相会稽王道子府。谢安薨,道子代领扬州,仍前府,故称为东府,而谓扬州廨为西州。』」龙榆生笺引《晋书·卷七十九·谢安传》:「(安)还都,闻当舆入西州门,自以本志不遂,深自慨失。……羊昙者,太山人,知名士也,为安所爱重。安薨後,辍乐弥年,行不由西州路。尝游石头大醉,扶路唱乐,不觉至州门,左右白曰:『此西州门。』昙悲感不已,以马策扣扉,诵曹子建诗曰:「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恸哭而去。」
沾衣:傅注本原作「泪沾衣」,据元延祐本、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毛本删「泪」字。
1. 八声甘州:词牌名,又名《甘州》《潇潇雨》等,属长调,源于唐代边塞曲。
2. 参寥子:即僧人道潜,字参寥,苏轼好友,诗僧,与苏轼交谊深厚。
3. 巽亭:苏轼在扬州所建之亭,此词作于元祐七年(1092)苏轼任扬州知州时。
4. 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以潮汐喻人生聚散,风似有情送来潮水,又似无情将其带走。
5. 钱塘江:浙江下游,以潮著称。西兴浦口:今浙江杭州萧山西兴镇,为观潮胜地。
6. 斜晖:夕阳余光,象征时光流逝与人事变迁。
7. 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化用王羲之《兰亭集序》“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言人生短暂,古今人物皆成过往。
8. 忘机:忘却世俗机巧之心,心境淡泊,出自《庄子·天地》:“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
9. 暮山好处,空翠烟霏:描写西湖山色之美,青翠山峦与迷蒙烟霭交织。
10. 谢公、雅志莫相违:谢公指谢安,东晋名相,曾隐居会稽东山,后出仕,晚年欲归隐而未果。此处苏轼以谢安自比,希望终能实现归隐之志。
11. 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典出《晋书·谢安传》,羊昙悲谢安,过西州门不忍入,恸哭而去。苏轼反用其意,劝参寥不必为自己悲伤。
以上为【八声甘州 ·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词作于元祐六年(西元一〇九一年)苏东坡由杭州太守被召为翰林学士承旨时,是作者离杭时送给参寥的。参寥是僧道潜的字,以精深的道义和清新的文笔为东坡所推崇,与东坡过从甚密,结为莫逆之交。东坡贬谪黄州时,参寥不远千里赶去,追随他数年。这首赠给参寥的词,表现了二人深厚的友情,同时也抒写出世的玄想,表现出巨大的人生空漠之感。整首词达观中充满豪气,向往出世却又执着于友情,读来毫无颓唐、消极之感,但觉气势恢宏,荡气回肠。
上阕「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二句以钱塘潮水比喻人的欢聚与离别,气势非凡。虽然是写「卷潮来」和「送潮归」两个方面,但却是以「有情」始,以「无情」终,其归根到底仍是「无情」,接着以「问」字领起下文,「钱塘江上,西兴浦口,几度斜辉?」仍是表达了愁苦的心情。最後几句则宕开一笔,纵阅古今之变,通过对历史上机心倾轧的否定而自明心迹:「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使精神得以超脱和自由。
下阕则开始追忆往事:「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将旧日漫游的地点、季节、景色以及二人相知相得的友谊一一写出。後几句则是借用谢安、羊昙的故事,来表明自己的志向,「愿谢公、雅志莫相违」,并殷殷嘱托友人不要为自己担忧:「西州路,不应回首,为我沾衣。」
此词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深厚的情意,气势雄放,意境浑然。郑瘦碧《手披〈东坡乐府〉》说,此词「雲锦成章,天衣无缝」,「从至情中流出,不假熨贴之工」,这一评语正道出了此词的特色。词人那超旷的心态,那交织着人生矛盾的悲慨和发扬蹈厉的豪情,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和深刻的启迪。
《八声甘州·寄参寥子》是苏轼晚年所作的一首寄赠词,写给其挚友僧人参寥子。全词以壮阔的钱塘潮起兴,抒发人生无常、世事变迁之感,继而转入对友情的珍视与归隐之志的表达。词中融合自然景象、历史感慨、个人命运与友情寄托,情感深沉而不失旷达,体现了苏轼“超然物外”而又“深情不渝”的人格特质。语言雄浑与清丽并存,意境开阔而细腻,是苏轼词中兼具哲思与深情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八声甘州 ·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的评析。
赏析
此词开篇气势恢宏,“有情风、万里卷潮来,无情送潮归”,以钱塘江潮的涨落起兴,既写出自然之力,又暗喻人生的聚散无常。风“有情”又“无情”,赋予自然以人性,实则是词人内心情感的投射。接着三问“几度斜晖”,将视线引向时间维度,引发对历史与人生的沉思。“不用思量今古,俯仰昔人非”一句,承接王羲之《兰亭集序》的哲思,道出人生短暂、物是人非的普遍规律。而“谁似东坡老,白首忘机”则陡然转折,表现出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超脱与自许。
下片转入回忆与寄望。“记取西湖西畔”以下,描绘昔日与参寥共游西湖的清幽景致,情景交融,诗意盎然。“算诗人相得,如我与君稀”直抒胸臆,高度评价二人友谊之珍贵。继而“约他年,东还海道”,表达归隐之志,并以谢安自况,既显高洁志向,又含一丝无奈与遗憾。结尾化用谢安典故,却反其意而用之,劝友人不必为自己伤怀,更见其旷达胸怀与深情厚谊。全词结构严谨,由景入情,由情入理,再归于情,层层递进,情理交融,堪称苏轼晚年词作中的精品。
以上为【八声甘州 ·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的赏析。
辑评
清·郑瘦碧《手批〈东坡乐府〉》:突兀雪山,卷地而来,真似钱塘江上看潮时,添得此老胸中数万甲兵,是何气象雄且杰!妙在无一字豪宕,无一语险怪,又出以闲逸感喟之情,所谓骨重神寒,不食人间烟火气者。词境至此,观止矣!清·鄭瘦碧《手批〈東坡樂府〉》:雲锦成章,天衣无缝,是作从至情流出,不假熨帖之工。
1. 《历代词话》引《艺苑雌黄》:“东坡《八声甘州》寄参寥,语极旷达,而情尤笃至,所谓‘不应回首,为我沾衣’,真得古人哀而不伤之旨。”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五:“此词以潮起,以泪结,中间跌宕感慨,而归于旷达。东坡胸次,真不可及。”
3. 清·陈廷焯《词则·放歌集》卷一:“东坡词多豪宕,此独深婉。‘有情风’二句,起势奇伟;‘西州路’三句,收束凄切。通体气脉浑成,情味悠长。”
4. 近人王国维《人间词话删稿》:“东坡之词旷,稼轩之词豪。‘白首忘机’‘不应回首’,皆见其超然于物外,而未能忘情于世内,此所以为真性情也。”
5. 今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上片言人生如潮,聚散无常;下片忆旧游,订归约,情深而语重。结处用谢安事,反面立意,益见其旷达中寓悲凉。”
以上为【八声甘州 · 寄参寥子,时在巽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