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如今当地的父老流下千行热泪,就如同当年我离开越地时的情景一般。
不必刻碑来歌颂我的遗留之爱,您(沈立之)高洁的德行,本就害怕被人知晓。
以上为【和沈立之留别二首】的翻译。
注释
1. 沈立之:北宋官员,字立之,生平事迹不详,曾与苏轼有交往。
2. 留别:临别赠诗,表达惜别之情。
3. 而今:如今,指此次与沈立之分别之时。
4. 父老:当地年长的百姓,常用来代指民众。
5. 千行泪:形容众人流泪之多,极言感情之深。
6. 当时去越时:指苏轼早年曾任杭州通判等职,曾离开越地(今浙江一带),百姓送别的情景。
7. 镌碑:刻石立碑,古代常用于纪念官员政绩。
8. 遗爱:指官员离任后留下的仁政与恩惠,百姓怀念。
9. 丈人:对年长或尊贵者的敬称,此处指沈立之。
10. 清德:清廉高尚的品德。
以上为【和沈立之留别二首】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与友人沈立之分别时所作,表达了对友情的珍重、对百姓情感的感怀以及对高尚品德不事张扬的推崇。前两句以今昔对照,抒发离别之际百姓依依不舍之情,将当前送别之景与昔日离越时情景相类比,凸显情感的深沉与延续;后两句则转而赞美沈立之清廉自守、不求声名的品格,体现苏轼对“无言之德”的敬重。全诗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既有感伤离别的柔情,又有对人格境界的礼赞,展现了苏轼诗歌中情理交融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和沈立之留别二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为苏轼典型的留别之作,情感真挚而不失风骨。首句“而今父老千行泪”以夸张手法渲染送别场面,突出百姓对离任者的情感依恋,极具感染力。次句“一似当时去越时”巧妙引入回忆,将今昔送别情景并置,既表现了诗人仕途漂泊的感慨,也暗示其无论身处何地,皆能赢得民心。后两句笔锋一转,由情入理,称颂沈立之不欲人知的“清德”,否定刻碑颂德的形式主义,彰显出对内在德行的推崇。这种“畏人知”的美德,正是儒家“君子慎独”思想的体现。全诗结构紧凑,由外在情感描写转入内在品格赞颂,层次分明,体现了苏轼诗“情理兼至”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和沈立之留别二首】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情真语挚,不假雕饰,而自然动人。”此诗正合此评。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六:“‘不用镌碑’二句,写出高士襟怀,非俗吏所能梦见。”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诗每于寻常题中见风骨,此等语看似平淡,实含无限感慨。”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但论及苏轼留别诗时指出:“苏轼善于将个人情感与道德评价融为一体,使送别之作不止于抒情。”可为此诗之注脚。
以上为【和沈立之留别二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