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花儿争相开放,不等叶子长出,密集地缀满枝头,几乎看不见枝条。
靠近池塘边,人们像在镜中窥看自己的容颜;鱼儿受惊跃动,水花溅上了桥面。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及次序和诗,是古代文人唱和的一种方式。
2. 子由:苏轼之弟苏辙,字子由。
3. 岐下:指凤翔府(今陕西宝鸡一带),苏轼、苏辙兄弟曾在此任职。
4. 北亭:位于岐山官舍北面的亭子,为诗人游赏之处。
5. 争开:竞相开放,形容花开之盛。
6. 不待叶:指某些植物先开花后长叶的自然现象,如杏、桃等。
7. 密缀:密集地悬挂、点缀。
8. 欲无条:繁花密布,几乎遮蔽了枝条。
9. 傍沼:靠近池塘。沼,水池。
10. 人窥鉴:人在池水如镜的水面照见自己,比喻池水清澈平静。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次韵其弟苏辙(子由)《岐下诗》所作,属唱和之作。首句写花之繁盛,突出其先花后叶的自然特征,展现早春或初春时节的生机。“密缀欲无条”以夸张笔法描摹花开之密,极具视觉冲击力。后两句转入环境描写,借“人窥鉴”与“惊鱼溅桥”的细节,将静景与动景结合,营造出清幽灵动的意境。全诗语言简练,意象生动,体现了苏轼观察自然的细腻与诗笔的清新自然,亦流露出闲适自得的情怀。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评析。
赏析
这首五言绝句虽短,却层次分明,意趣盎然。前两句聚焦于花,以“争开”写其蓬勃之势,“不待叶”点明时令特征,突出春意之早;“密缀欲无条”则运用白描与夸张,使繁花压枝的画面跃然纸上。后两句笔锋一转,由花及水,由静入动。“傍沼人窥鉴”一句,既写出池水的澄澈如镜,又暗含人与自然相映成趣的哲思;而“惊鱼水溅桥”则以动态收束,打破前句的宁静,形成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全诗未着一情语,却通过精微的物象刻画,传达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敏锐感知与恬淡愉悦的心境。苏轼善以寻常景物入诗,于此可见一斑。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为熙宁七年(1074)苏轼在凤翔任签判时作,与子由唱和,风格清丽自然,体现早期诗风特点。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极清峭,有画意。”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虽未直接评此诗,但指出苏轼次韵诗“往往即景会心,不拘形迹”,可与此诗参看。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本)评:“四句皆景,而神韵自足。‘惊鱼水溅桥’尤得空灵之致。”
以上为【次韵子由岐下诗,并引其一北亭】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