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七月二十四日,因长期无雨,前往磻溪祈祷降雨。当日住宿于虢县。二十五日晚,从虢县渡过渭水,夜宿在僧舍曾阁。此阁原为曾氏所建。
佛龛前灯火明灭已近三更,斜倚枕头,四下无人,梦中惊醒。
深谷中风声彻夜回荡,群山间半轮明月映照床前一片清光。
老友渐渐远去杳无音信,独来古寺中寻看旧日题名。
想向磻溪垂钓的姜太公询问天时,而随从却屡次报告说北斗星已西斜,夜已深沉。
以上为【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的翻译。
注释
1. 磻(pán)溪:渭水支流,在今陕西宝鸡东南,相传为周初姜太公隐居垂钓之处。
2. 虢(guó)县:古县名,唐代属凤翔府,故址在今陕西省宝鸡市陈仓区一带。
3. 渭:渭水,黄河最大支流,流经陕西中部。
4. 曾阁:僧舍中的一座楼阁,为姓曾之人所建,故称“曾阁”。
5. 龛灯:佛龛前供奉的灯火。
6. 攲(qī)枕:斜倚枕头,形容难以安眠。
7. 深谷留风:山谷中风声回荡不息,有空谷传响之意。
8. 衔月:指月亮从山后升起,仿佛被山峦含住。
9. 故人渐远无消息:指旧友离散,音信断绝,暗含孤独之情。
10. 斗杓倾:斗指北斗星,杓为斗柄;斗杓倾即北斗星柄下垂,古人用以判断夜深,此处暗示时间已晚。
以上为【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的注释。
评析
本诗作于苏轼被贬途中或仕途困顿时,借祈雨之行抒写内心孤寂与忧思。全诗以夜宿曾阁为背景,通过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展现诗人对时局、命运、友情的深切感慨。诗中既有对自然景物的细腻描摹,又有对历史人物(姜尚)的追思,体现出苏轼融情入景、托古喻今的艺术特色。情感基调沉郁而不失旷达,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是其羁旅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写夜深难寐之状,“龛灯明灭”与“攲枕无人”营造出寂静清冷的氛围,梦惊则透露内心不安。颔联“深谷留风终夜响,乱山衔月半床明”为千古名句,以听觉与视觉结合,写出山中夜景的幽邃与清寒。“终夜响”显风之不息,“半床明”写月之偏照,既见空间之辽阔,又衬心境之孤寂。颈联转入人事,“故人渐远”与“古寺看名”形成今昔对照,题壁寻名之举,寄托了对往昔交游的怀念与失落。尾联借姜尚典故,表达对明君贤臣遇合的向往,亦暗含自身怀才不遇之叹;而“斗杓倾”一句,以天象收束,既写实又寓时光流逝、祈愿未遂之憾。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仍不失哲思与风骨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绝如画,尤以‘乱山衔月半床明’一句,写景入神,非身历其境者不能道。”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语极清峭,三四写景真,五六感旧深,结处寓意悠然,不露圭角,东坡律诗之妙在此。”
3. 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久旱祈雨,心事忡忡,而托于夜宿之景,不言忧而言梦惊,不直言愁而借故人、古寺以形之,其婉至如此。”
4.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斗杓倾者,夜将尽也,仆夫屡报,见其待旦之切,盖忧雨之不至,亦忧时之不治也,寓意深远。”
以上为【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磻溪。是日宿虢县。二十五日晚,自虢县渡渭,宿于僧舍曾阁。阁故曾氏所建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