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常常笑王羲之被称为草书圣手,其实还不如孟郊以诗闻名于世。白居易自己喜爱在淮水边吟咏明月,桓伊(怀祖)也不必再为战事而劳心倾听军角之声。
以上为【次韵致远】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唱和,是宋代文人常见的酬答方式。
2. 致远:人名,具体生平不详,应为苏轼友人。
3. 右军:指王羲之,因其曾任右军将军,故称“王右军”,被尊为“书圣”。
4. 草圣:原指张旭,此处泛指书法大家,诗中代指王羲之的草书成就。
5. 东野:唐代诗人孟郊,字东野,以苦吟著称,诗风清峭孤寒。
6. 乐天:白居易,字乐天,唐代大诗人,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7. 吟淮月:指白居易晚年退居洛阳,常吟咏山水月色,淮水象征闲适之地。
8. 怀祖:东晋将领桓伊,字叔夏,小字怀祖,善音乐,曾参与淝水之战。
9. 角声:古代军中号角声,象征战事与戎马生涯。
10. 不如东野以诗鸣:意谓书法虽精,不如以诗立名更为高远,体现苏轼重诗文之志。
以上为【次韵致远】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次韵致远》,是苏轼唱和友人之作。诗中通过对比书法与诗歌、隐逸与征战,表达了对文学价值的推崇以及对闲适生活的向往。苏轼借古喻今,以王羲之、孟郊、白居易、桓伊等历史人物为例,强调诗歌的精神力量胜过技艺或功业,体现出其“重道轻技”“尚文崇雅”的审美取向与人生哲学。全诗语言简练,用典精当,情感含蓄而意蕴深远。
以上为【次韵致远】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宋代唱和诗,风格典雅,寓意深远。首句“长笑右军称草圣”看似调侃王羲之,实则借以引出对艺术价值的思考——书法虽达极致,然终属技艺;而“不如东野以诗鸣”则凸显诗歌承载思想与人格的力量,更具精神高度。第二联转写白居易与桓伊,一为文人吟月,一为武将听角,形成静与动、文与武的对照。白居易自得于吟咏,是主动选择的生活境界;桓伊虽功勋卓著,然“无劳听角声”则暗含对战争与仕途奔波的疏离。苏轼借此传达出对安逸、自由、以文自娱生活的向往。全诗用典自然,对仗工稳,情感内敛而意味悠长,体现了苏轼融通古今、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
以上为【次韵致远】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注:“此诗以古人之事抒己之情,重诗道而轻技艺,可见东坡文艺观之一斑。”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七:“语意清旷,对仗精切,东坡和韵之作,每能出新意于法度之中。”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提及:“宋人多推孟郊苦吟之风,苏轼此语,亦见其重诗格之独立。”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评曰:“两联皆用古人而不泥,寄慨遥深,非徒作议论也。”
以上为【次韵致远】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