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回想我初来此地之时,草木已渐渐走向衰败。
高大的槐树虽为秋气所惊,而晚蝉仍紧紧抱着残叶不肯离去。
我滞留于此未有多久,转眼间已见榆树稀疏的豆荚显现。
栖息的乌鸦在寒风中不愿飞走,哀声啼叫,因饥饿而在雪地上啄食。
破败的鸟巢悬于空枝之上,稀疏的树影映挂在残月之下。
难道它们没有双翅可以飞翔吗?却仍陪伴着我,共度这无尽的愁绪。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翻译。
注释
1. 御史台:古代监察机构,苏轼曾在此任职,后因“乌台诗案”被拘于此,此组诗或作于其前后。
2. 榆、槐、竹、柏:御史台庭院中四种树木,各赋一诗,象征坚贞、节操等品格。
3. 向衰歇:趋于凋零、衰败。
4. 高槐虽惊秋:槐树高大,感秋气而落叶,用“惊”字拟人化,突出秋之肃杀。
5. 晚蝉犹抱叶:秋蝉将死仍 clinging 树叶,喻执著或不甘。
6. 淹留:滞留,指诗人因公务或贬谪而久居此地。
7. 离离:分明、稀疏貌,形容榆荚稀疏下垂。
8. 栖鸦寒不去:寒鸦栖于树上不飞,象征困顿不得脱身。
9. 破巢带空枝:鸟巢破损,枝头空荡,暗示家破或失所。
10. 疏影挂残月:稀疏枝影映于残月之下,构成清冷孤寂的画面。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贬谪期间所作《御史台榆、槐、竹、柏四首》之一,以“榆”为题,借物抒怀,寓情于景。诗人通过描绘秋日草木凋零、寒鸦哀鸣、破巢孤影等意象,营造出凄清孤寂的氛围,表达了自己身处逆境中的孤独、忧思与无奈。全诗情感沉郁,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依然保持敏锐观察力与深沉情感的艺术特质。虽写榆树,实则托物言志,以自然之衰衬人世之悲,是典型的宋代士大夫寄慨之作。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榆”为题,实则并非专咏植物,而是借榆树及其周围环境的萧瑟景象,抒发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忧愤。开篇“忆我初来时”即点明时间推移与心境变化,由初到时的希望转向眼前的衰败,形成强烈对比。诗中“高槐惊秋”“晚蝉抱叶”等细节描写,既具画面感,又富含象征意味——槐树之“惊”是外物对时节的反应,而蝉之“抱叶”则是生命末期的执念,暗喻诗人对理想或故土的不舍。
“淹留未云几,离离见疏荚”一句,时间悄然流逝,榆树结荚稀疏,暗示人事变迁、年华老去。后四句转入夜景:寒鸦哀叫、啄雪求食,破巢空枝、残月疏影,层层渲染孤苦之境。结尾“岂无两翅羽,伴我此愁绝”尤为动人——鸟本可飞离苦寒,却仍留原地,仿佛与诗人同病相怜,将物我界限打破,使情感升华至共鸣之境。
全诗结构严谨,由昼及夜,由树及鸟,由景入情,层层递进。语言朴素而意蕴深厚,体现了苏轼在逆境中“以物观我”的哲思与诗艺高度。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评:“语极凄婉,寄托遥深,非徒写景也。”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评:“此诗情景交融,寒鸦破巢,皆寓身世之感,末二句尤见缠绵悱恻。”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在台诸作,多抑郁之音,《榆》诗尤沉痛,盖触目皆身世之悲矣。”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收录此诗,然于评苏轼贬谪诗时指出:“常借草木虫鸟以写羁愁,物我相怜,语浅情深。”可为此诗之注脚。
以上为【御史臺榆、槐、竹、柏四首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