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细小的雪粒稀疏地飘洒在玉堂之上,深夜接到起草诏令的任务,匆忙披衣起身。
宫中分赐的蜡烛如星辰般灿烂明亮,御酒盛在宫壶中,芳香四溢,仿佛沾染了天恩雨露。
醉眼中看去,字迹模糊而显得格外大,年老体弱难以入眠,只听得更漏声悠长不断。
何时才能回归田园,沐浴在夕阳余晖的温暖之中,与乡邻共饮社酒,对坐寒灯,共享那无尽的安乐?
以上为【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復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宫烛法酒,书呈同院】的翻译。
注释
1. 卧病逾月:生病超过一个月,指苏轼当时身体虚弱。
2. 请郡不许:请求外放为地方官(“郡”代指地方官职),但未被朝廷批准。
3. 玉堂:汉代以来对翰林院的美称,此处指宋代翰林学士院。
4. 锁院:科举时代或重大诏令起草时,官员被封闭在院中不得外出,以防泄密。
5. 微霰(xiàn)疏疏:细小的雪珠稀疏落下。霰,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小冰粒。
6. 词头:指起草诏令的任务。“词”指诏书,“头”谓开始,即接到起草命令。
7. 分光御烛:皇帝赐予的蜡烛。御烛,宫廷专用蜡烛。
8. 宫壶:盛酒的宫廷器皿,此处指皇帝赏赐的法酒所盛之壶。
9. 漏声长:指夜深难眠,听得更漏之声格外清晰绵长。漏,古代计时器。
10. 桑榆暖:比喻晚年安逸生活。桑榆,日落处,常喻人生暮年。社酒寒灯:民间祭祀后的饮酒和家中寒夜灯火,象征朴素温馨的田园生活。
以上为【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復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宫烛法酒,书呈同院】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晚年再次任职翰林院期间,时值冬日,他卧病初愈,朝廷未准其请辞外任之请,仍命其留直玉堂(翰林院)。诗题已点明背景:十一月一日入院锁宿制诰,天气极寒,皇帝特赐宫烛与法酒以示体恤。全诗由景入情,从公务的庄严写到个人的孤寂与衰老之感,最终寄托于归隐之愿,情感真挚深沉。诗中既有对皇恩的感激,又有对仕途疲惫的流露,更有对闲适生活的深切向往,体现了苏轼晚年复杂的心境——既忠于职守,又渴望超脱。
以上为【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復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宫烛法酒,书呈同院】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首联写景叙事,以“微霰疏疏”渲染冬夜清冷氛围,“词头夜下搅衣忙”展现奉命起草诏书的紧张与辛劳。颔联转写皇恩浩荡,“分光御烛”如星辰灿烂,“拜赐宫壶”则香气氤氲,用华美意象表现宫廷礼遇,亦暗含感激之情。颈联笔锋一转,由外物转入内心:“醉眼有花”写出年老体衰、神志恍惚之态;“老人无睡漏声长”更以听觉细节刻画长夜孤寂,情感由庄严转向苍凉。尾联宕开一笔,抒发归隐之志,“何时却逐桑榆暖”一句饱含无奈与期盼,结句“社酒寒灯乐未央”以平实温馨的画面收束全篇,与前文宫廷的辉煌形成鲜明对比,凸显诗人对简朴生活的向往。全诗语言典雅而不失自然,情感层层递进,是苏轼晚年典型的思想与艺术风格的体现。
以上为【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復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宫烛法酒,书呈同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评此诗:“语虽冲淡,而感慨系之。玉堂之华,不掩桑榆之思。”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醉眼有花书字大’七字,写老态入神,非身历者不能道。”
3. 清·查慎行《补注东坡编年诗》评曰:“此诗作于元祐后期,公再直禁林,而志在丘壑,可见其心久倦于朝矣。”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前半颂圣有体,后半言情得实。‘社酒寒灯’一句,抵多少田园诗。”
以上为【卧病逾月,请郡不许,復直玉堂。十一月一日锁院,是日苦寒,诏赐宫烛法酒,书呈同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