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武林之地千叶牡丹映照诸法空相,别后湖山已历几度花信风。
自笑老眼昏花红绿眩迷,仍将白头之身面对这鞓红牡丹。
以上为【常州太平寺观牡丹】的翻译。
注释
1. 常州太平寺:今江苏常州天宁寺,北宋著名禅寺
2. 武林:杭州别称,指诗人曾任杭州通判之地
3. 千叶:重瓣牡丹,欧阳修《洛阳牡丹记》载“千叶红花”
4. 观空:佛家语“观照诸法空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核心概念
5. 信风:花信风,程大昌《演繁露》“三月花开时风名花信风”
6. 鞓红:牡丹名品,陆游《天彭牡丹谱》“鞓红者单叶深红花”
7. 眼花红绿眩:化用王安石《石榴花》“眩红绿”句法
8. 白首:元祐六年(1091)苏轼56岁任颍州知州时作此诗
9. 几信风:暗含《庄子·逍遥游》“蟪蛄不知春秋”的时间感知
10. 还将:转折连词,体现主体意志的坚持
以上为【常州太平寺观牡丹】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牡丹为媒介展开时空对话,前两句通过“千叶照空”的佛寺花景与“湖山信风”的自然节律,构建起物质与精神的二元观照。后两句“眼花红绿”与“白首鞓红”的自我解嘲,在色彩强烈反差中暗藏生命晚景与永恒之美的对视,展现苏轼晚年超越荣枯的澄明心境。
以上为【常州太平寺观牡丹】的评析。
赏析
此诗作于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晚年时期,在牡丹意象中寄寓深刻的生命体悟。首句“照观空”三字统摄全篇,既写牡丹映照佛寺的实景,更喻色空不二的禅理。次句“几信风”以自然节律丈量别后光阴,将个人记忆融入宇宙循环。第三句“自笑”陡转,以视觉的生理局限隐喻认知的边界,而“红绿眩”的色彩交织正对应世间万象的迷离。结句“白首对鞓红”构成极具张力的画面——转瞬即逝的个体生命与年年绽放的永恒之美直面相对,这种“向死而生”的坦然,正是苏轼历经磨难后达到的圆融境界。全诗二十八字间完成从物象到心象的升华,堪称宋诗理趣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常州太平寺观牡丹】的赏析。
辑评
1. 纪昀《纪评苏文忠公诗集》:“后二句寓感慨于诙谐,愈朴直愈深曲。”
2.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观空’字是通篇之眼,牡丹湖山俱成法相。”
3. 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以衰飒之躯对秾艳之景,偏写得如此自在,此仙凡之别也。”
4. 赵克宜《角山楼苏诗评注汇钞》:“‘还将’二字有无穷意味,似悔似悟,非悔非悟。”
5. 木村英一《宋诗选注》(日文版):“红白色彩的哲学对照,使此诗成为东亚视觉诗学的经典文本。”
以上为【常州太平寺观牡丹】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