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的容颜已如困于车辕之下的马驹般憔悴不堪,而本性却仍像在深谷中自由游动的鱼儿一样不受拘束。
我曾出入于千仞高山的岩峦之间,如今较量体力,仿佛又回到了十年前初登此境时的壮年光景。
虽然没有华美的车马前呼后拥地驰骋,但身后还挂着象征放浪形骸的鸱夷酒袋。
不要笑话我吟诗的生活如此清淡寡味,就该让阿买来为我抄写诗篇,以传后世。
以上为【游卢山,次韵章传道】的翻译。
注释
1. 游卢山:即游览庐山。卢山,通“庐山”,位于今江西九江市南,为著名风景名胜与佛教道教圣地。
2. 次韵章传道:按照章传道原诗的韵脚和次序作诗相和。“次韵”是古代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
3. 尘容:被世俗尘事沾染的面容,指仕途奔波带来的疲惫之态。
4. 服辕驹:套在车辕中拉车的小马,比喻受束缚、不得自由之人。
5. 野性犹同纵壑鱼:比喻天性自由,如同在深谷溪流中任意游动的鱼。
6. 出入岩峦千仞表:形容攀登高山,出入于高耸入云的山岭之间。“千仞”极言山高。
7. 较量筋力十年初:比试体力,感觉尚不输于十年前初来此地之时,暗含老当益壮之意。
8. 窈窕驱前马:指前呼后拥、仪仗华美的出行场面。“窈窕”此处或借指华美车驾,非形容女子。
9. 鸱夷挂后车:鸱夷,皮制酒囊,常为隐士或放达之士所携,挂在车后,象征闲逸与超脱。
10. 阿买:相传为东汉书法家蔡邕之女,善书法,此处泛指能书写之人,或为虚拟人物,代指抄诗者。
以上为【游卢山,次韵章传道】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游览庐山时所作,以次韵的方式回应章传道的原诗。全诗通过对比“尘容”与“野性”,表现了诗人虽身处仕途羁绊、形貌疲惫,却依然保有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内心世界。诗中既有对身体劳顿的自嘲,也有对精神自由的坚守,展现了苏轼一贯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尾联以“阿买为书”作结,既显淡泊之志,又暗含文化传承之意,使诗意由山水之游升华为人生境界的表达。
以上为【游卢山,次韵章传道】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谨严,情感跌宕而内敛。首联以“尘容”与“野性”对举,形成强烈反差:外在的疲惫与内在的自由并存,凸显诗人虽处宦海却不失本真的精神品格。颔联转入登山实感,“千仞表”极写山势之高峻,“较量筋力”则透出不服老的豪情,将身体体验与心理状态巧妙融合。颈联用“无……还有……”的转折句式,进一步强调物质简朴而精神富足的生活态度——虽无权贵之排场,却有酒囊相伴,自在逍遥。尾联以“莫笑”起势,坦然面对他人可能的讥讽,继而提出“当令阿买为君书”,将吟诗这一看似清苦的行为赋予文化传承的庄严意义,使全诗在淡泊中见深远。
艺术上,此诗善用比喻(服辕驹、纵壑鱼)、典故(鸱夷、阿买),语言质朴而意蕴丰厚,体现了苏轼“以俗为雅,以故为新”的诗学追求。同时,诗中蕴含的儒道交融思想——既有儒家积极入世的痕迹,又有道家崇尚自然的旨趣——正是苏轼人格与诗风的典型体现。
以上为【游卢山,次韵章传道】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语淡而意远,以形役之疲与心游之乐相对,见其超然物外之致。”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三十二:“‘服辕驹’‘纵壑鱼’二喻甚切,写出身累而神驰之状。‘鸱夷挂后车’尤见疏狂本色。”
3.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未收此诗,但在《清诗别裁集》中评苏诗风格时称:“子瞻诗多于平淡中见奇崛,如‘莫笑吟诗淡生活’之类,皆似轻描而实有千钧之力。”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七律,纵横排奡,此篇独以冲和胜。‘较量筋力十年初’一句,老健中带温厚,最耐咀嚼。”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善于在日常感受中提炼哲理,此诗由登山而及人生,由形体而至精神,层层递进,末以‘阿买为书’收束,看似戏言,实寓庄于谐。”
以上为【游卢山,次韵章传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