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只要能让朱雀门上长久地开放金花(象征富贵荣华),那么这一次离别也不过如同车轮一转,终将重逢。五百年间人事更迭,有谁能够长存于世?将来我们自会像古人那样,面对铜狄(象征兴亡)而共同发出感叹。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翻译。
注释
1. 子由:苏辙,字子由,苏轼之弟,北宋著名文学家。
2. 南都:指宋朝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苏辙当时将赴任南都留台官职。
3. 逍遥堂:苏轼与苏辙在汴京(今开封)共居之所,兄弟常在此相聚论学。
4. 两绝句:指苏辙临行前所作赠兄的两首绝句,已佚。
5. 不可为怀:难以承受,形容情感深切,令人动容。
6. 自解:自我宽解,排遣离愁。
7. 朱雀:原为汉代长安城南门名,此处借指京城门户或家族门第的兴盛。
8. 金花:金色的花朵,象征荣耀、富贵或家族昌盛。
9. 转车:车轮一转,比喻时间流转或人生聚散如轮转,终将循环。
10. 铜狄:铜铸的人像,典出《汉书·五行志》,汉武帝曾铸铜人(又称“翁仲”),后世用“铜狄”象征历史兴亡、人事变迁。唐代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有“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之句,即咏此事。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其弟苏辙(字子由)分别时所作,情感深沉而旷达。苏轼以超然的历史视野与哲理思考,化解兄弟离别的伤感。他并不沉溺于悲情,而是通过“转车”“铜狄咨嗟”等意象,表达人生聚散无常、盛衰轮回的深刻体悟。全诗在深情中见豁达,在短暂中见永恒,体现了苏轼一贯的“以理遣情”的抒情方式和儒道融合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弟弟苏辙即将远赴南都任职时,读其赠诗后感怀而作。诗中没有直白宣泄离愁,而是以哲理化的语言进行自我开解,展现了苏轼特有的理性节制与精神超越。首句“但令朱雀长金花”,寄寓了对家族兴旺、兄弟功业长存的美好祝愿;次句“此别还同一转车”,则以车轮运转为喻,说明离别不过是人生常态中的一个环节,终将重逢,淡化了悲伤。后两句转入历史纵深:“五百年间谁复在?”以时间的无情反衬个体生命的短暂,进而指出未来两人必将如古人观铜狄般,共叹世事沧桑。这种将个人情感置于历史长河中审视的写法,使诗歌意境宏阔,情感厚重而不滞重。全诗语言简练,用典自然,情理交融,典型体现了苏轼“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的诗风。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二引查慎行曰:“此诗因弟诗而作,语极旷达,而情弥深,所谓‘以理化情’者也。”
2. 《宋诗钞·栾城集序》称:“子由于轼最亲,唱和最多,其言离别之作,每能感动千古。而东坡和之,尤见手足之笃。”
3. 清代纪昀评此诗于《瀛奎律髓汇评》中云:“转车之喻,极寻常语,却极妙。盖以轮转不定,喻聚散无常,而终有复期,非断绝之比。”
4. 《历代诗话》引张戒《岁寒堂诗话》:“东坡诗多感慨世事,然不坠哀伤,如‘五百年间谁复在’之句,悲而不伤,得风人之旨。”
5.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提及:“宋代士大夫兄弟之间唱和,以苏氏兄弟为最著,其诗皆寓深情于旷达,可见家国情怀与个体命运之交织。”
以上为【子由将赴南都,与余会宿于逍遥堂,作两绝句,读之殆不可为怀,因和其诗以自解。余观子由,自少旷达,天资近】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