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风卷着飞花自行飘入帐帷,我遥想你独酌一樽酒,或许能舒展愁眉。
泥泞深重,令人厌烦那啼叫的鸡头鹘;酒杯浅满,却欣然品尝美味的牛尾狸。
通印子鱼尚且带骨难嚼,披着绒毛般脂肪的黄雀又过于肥腻。
我殷勤地将这牛尾狸送去,烦请纤纤玉手代为传递,替我磨利刀具,细细削下如玉肌肤般的肉片。
以上为【送牛尾狸与徐使君】的翻译。
注释
1. 牛尾狸:即果子狸,因其尾形似牛尾而得名,古代视为山珍美味。
2. 徐使君:姓徐的地方官员,“使君”为汉唐以来对州郡长官的尊称。
3. 风卷飞花自入帷:风吹落花飞入帘帐,点明时节为春日,亦渲染闲适氛围。
4. 一樽遥想破愁眉:想象对方饮酒时因收到礼物而展眉开颜。
5. 泥深厌听鸡头鹘:泥泞道路中,连鸟鸣也令人烦躁;鸡头鹘,一种鸟类,其叫声或令人不悦。
6. 酒浅欣尝牛尾狸:虽酒不多,但品尝牛尾狸仍觉欣喜,反衬其味之美。
7. 通印子鱼:一种小鱼,可能指产于四川一带的子鱼,“通印”或为其品种特征。
8. 披绵黄雀:形容黄雀身上覆盖如棉絮般的脂肪,指其肥美。
9. 漫多脂:脂肪过多,反成负担,暗讽油腻之弊。
10. 磨刀削玉肌:比喻精心切割果子狸肉,将其比作玉般洁白细腻的肌肤,极言其精致。
以上为【送牛尾狸与徐使君】的注释。
评析
此诗是苏轼赠予友人徐使君的一首饮食题材的酬赠之作,语言轻松诙谐,情感真挚亲切。诗人借送美食“牛尾狸”为契机,既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与关怀,又在对比其他菜肴中凸显牛尾狸之珍美。全诗融写景、抒情、叙事于一体,以日常饮食入诗,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善于在生活中发现情趣的人生态度。末句“为我磨刀削玉肌”尤为妙笔,将烹饪动作诗意化,赋予温情与想象,耐人寻味。
以上为【送牛尾狸与徐使君】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送牛尾狸”为题,看似寻常馈赠,实则蕴含深厚友情与生活雅趣。首联写景起兴,春风飞花入帷,自然引出对友人独酌的遥想,情感含蓄而温暖。“破愁眉”三字,点出赠物之意不在口腹之欲,而在慰藉人心。颔联通过“厌听”与“欣尝”的对比,突出泥途困顿中的精神寄托——美食可疗俗忧。颈联进一步以“子鱼带骨”“黄雀多脂”反衬牛尾狸之佳:既无刺骨之恼,亦无肥腻之嫌,堪称完美。尾联转入行动描写,“殷勤送去”见情意之切,“烦纤手”显礼节之周,而“磨刀削玉肌”一句,则将粗朴的宰割升华为艺术化的仪式,充满美感与温情。全诗语言平易却精炼,用对比、比喻、细节刻画等手法,在饮食琐事中写出高情逸趣,正是苏轼“以俗为雅”的典型风格。
以上为【送牛尾狸与徐使君】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随意所适,皆成妙谛。”此诗正可见其随物赋形、寓情于食之妙。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批:“语虽俚而意甚雅,东坡胸次洒落,故凡饮食细事,皆成文章。”
3. 《历代诗话》引吴乔语:“东坡善以常物发奇趣,如‘牛尾狸’‘玉肌’之类,滑稽而有理致。”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评:“此等诗看似游戏,实寓深情。末二句尤见体贴入微,非泛泛应酬者比。”
以上为【送牛尾狸与徐使君】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