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
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耶?”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翻译
这一年十月十五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临皋亭。有两位客人跟随着我,一起走过黄泥坂。这时霜露已经降下,叶全都脱落。我们的身影倒映在地上,抬头望见明月高悬。四下里瞧瞧,心里十分快乐;于是一面走一面吟诗,相互酬答。
过了一会儿,我叹惜地说:“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月色皎洁,清风吹拂,这样美好的夜晚,我们怎么度过呢?”一位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了鱼,大嘴巴,细鳞片,形状就像吴淞江的鲈鱼。不过,到哪里去弄到酒呢?”我回家和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保存了很久,为了应付您突然的需要。”
就这样,我们携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的下面遊览。长江的流水发出声响,陡峭的江岸高峻直耸;山峦很高,月亮显得小了,水位降低,礁石露了出来。才相隔多少日子,上次游览所见的江景山色再也认不出来了!我就撩起衣襟上岸,踏着险峻的山岩,拨开纷乱的野草;蹲在虎豹形状的怪石上,又不时拉住形如虬龙的树枝,攀上猛禽做窝的悬崖,下望水神冯夷的深宫。两位客人都不能跟着我到这个极高处。我大声地长啸,草木被震动,高山与我共鸣,深谷响起了回声,大风颳起,波浪汹涌。我也觉得忧愁悲哀,感到恐惧而静默屏息,觉得这里令人畏惧,不可久留。回到船上,把船划到江心,任凭它漂流到哪里就在那里停泊。这时快到半夜,望望四周,觉得冷清寂寞得很。正好有一只鹤,横穿江面从东边飞来,翅膀像车轮一样大小,尾部的黑羽如同黑裙子,身上的白羽如同洁白的衣衫,它戛戛地拉长声音叫着,擦过我们的船向西飞去。
过了会儿,客人离开了,我也回家睡觉。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编织成的衣裳,轻快地走来,走过临皋亭的下面,向我拱手作揖说:“赤壁的游览快乐吗?”我问他的姓名,他低头不回答。“噢!哎呀!我知道你的底细了。昨天夜晚,边飞边叫着从我这里经过的人,不是你吗?”道士回头笑了起来,我也忽然惊醒。开门一看,却看不到他在什么地方。
版本二:
这一年十月十六日,我从雪堂出发,准备回到临皋。有两位客人跟随我,经过黄泥坡。此时霜露已经降下,树叶全都脱落,人影映在地上,抬头看见明月高悬,环顾四周,心生喜悦,边走边唱,彼此应和。不久我感叹道:“有客人却没有酒,有酒却没有菜肴;月色皎洁,晚风清爽,这样美好的夜晚该如何度过呢?”客人说:“今天傍晚,我撒网捕到一条鱼,嘴大鳞细,形状像松江的鲈鱼。只是哪里去弄酒呢?”我回家后与妻子商量。妻子说:“我有一斗酒,早已藏好,就是等着你随时取用。”于是我们带着酒和鱼,再次到赤壁之下游玩。
江水奔流,发出声响;陡峭的崖岸高达千尺;山势高峻而月亮显得渺小,水位下降,石头显露出来。才过了多久啊,江山景色竟已变得认不出来了。于是我提起衣襟上岸,踏过险峻的岩石,拨开茂密的草丛,蹲坐在形如猛兽的怪石上,攀登如同盘曲龙蛇般的古木,攀上栖息着老鹰的高巢,俯视水神冯夷的幽深宫殿。这两位客人无法随我同行。我忽然长啸一声,草木为之震动,山间回响,谷中应和,风起浪涌。我也顿时感到悄然悲伤,肃然恐惧,寒意逼人,不可久留。于是返回船上,任其漂流于江心,随它停在哪里就在那里休息。
当时将近半夜,四下里一片寂静空旷。恰好有一只孤鹤,横穿江面向西飞来。它的翅膀像车轮一样大,下身黑如裙裳,上身白如白衣,戛然长鸣,掠过我的船舷向西而去。一会儿客人离去,我也就寝入睡。梦见一位道士,穿着羽毛做的衣服,轻盈飘逸地走过临皋亭下,向我作揖问道:“赤壁之游愉快吗?”我问他姓名,他低头不语。我猛然醒悟:“哎呀!我知道了!昨天夜里飞鸣着从我船边经过的,不就是你吗?”道士回头一笑,我也惊醒过来。打开门去看,却不见他的踪迹。
以上为【后赤壁赋】的翻译。
注释
步自雪堂:从雪堂步行出发。雪堂,东坡在黄州所建的新居,离他在临皋的住处不远,在黄冈东面。堂在大雪时建成,画雪景于四壁,故名「雪堂」。
临皋(gāo):亭名,在黄冈南长江边上。东坡初到黄州时住在定惠院,不久就迁至临皋亭。
黄泥之坂(bǎn):黄冈东面东坡附近的山坡叫「黄泥坂」。坂,斜坡,山坡。文言文为调整音节,有时在一个名词中增「之」字,如欧阳文忠《昼锦堂记》:「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
木叶:树叶。木,本来是木本植物的总名,「乔木」「灌木」的「木」都是用的这个意思。后来多用「木」称「木材」,而用本义是「树立」的「树」作木本植物的总名。
行歌相答:边行边吟诗,互相唱和;且走且唱,互相酬答。
已而:过了一会儿。
如此良夜何:怎样度过这个美好的夜晚呢?如……何,怎样对待……「如何」跟「奈何」差不多,都有「对待」「对付」的意思。
今者薄暮:方才傍晚的时候。薄暮,太阳将落天快黑的时候。薄,迫,逼近。
松江之鲈(lú):鲈鱼是松江(现在属上海)的名产,体扁,嘴大,鳞细,味鲜美,松小所产的鲈鱼。这是有名的美味。
顾安所得酒乎:但是从哪儿能弄到酒呢?顾,但是,可是。安所,何所,哪里。
谋诸妇:谋之于妻,找妻子想办法。诸,相当于「之于」。
斗:古代盛酒的器具。
不时之须:随时的需要。「须」通「需」。
复游于赤壁之下:这是泛舟而遊。下文「摄衣而上」是舍舟登陆,「反而登舟」是回到船上。
断岸千尺:江岸上山壁峭立,高达千尺。断,阻断,有「齐」的意思,这里形容山壁峭立的样子。
「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句:才过了几天啊,(眼前的江山明知是先前的江山,)而先前的景象再不能辨认了。这话是联系前次赤壁之游说的。前次游赤壁在「七月既望」,距离这次仅仅三个月,时间很短,所以说「曾日月之几何」。前次所见的是「水光接天」,「万顷茫然」,这次所见的是「断岸千尺」「水落石出」,所以说「江山不可复识」。曾,才,刚刚。这样用的「曾」常放在疑问句的句首。「曾日月之几何」,也就是「曾几何时」。
摄衣:提起衣襟。摄,牵曳。
履巉(chán)岩:登上险峻的山崖。履,践,踏。巉岩,险峻的山石。
披蒙茸:分开乱草。蒙茸,杂乱的丛草。
踞:蹲或坐。虎豹,指形似虎豹的山石。
虬龙:指枝柯弯曲形似虬龙的树木。虬,龙的一种。登虬龙是说游于树林之间。
栖鹘(hú):睡在树上的鹘。栖,鸟宿。鹘,意为隼,鹰的一種。
俯冯夷之幽宫:低头看水神冯夷的深宫。冯夷,水神。幽,深。「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这衹是说,上登山的极高处,下临江的极深处。
划然长啸:高声长啸。划有「裂」的意思,这里形容长啸的声音。啸,蹙口作声。
亦:这个「亦」字是承接上文「二客不能从」说的。上文说,游到奇险处二客不能从;这里说,及至自己发声长啸,也感到悲恐,再不能停留在山上了。
悄然:静默的样子。
肃然:因恐惧而收敛的样子。
留:停留。
反:同「返」。返回。
放:纵,遣。这里有任船飘荡的意思。
听其所止而休焉:任凭那船停止在什么地方就在什么地方休息。
四顾寂寥:向四外望去,寂寞空虚。
横江东来:横穿大江上空从东飞来。
玄裳缟衣:下服是黑的,上衣是白的。玄,黑。裳,下服。缟,白。衣,上衣。仙鹤身上的羽毛是白的,翅尖羽毛是黑的,所以这样说。
戛然:形容鹤雕一类的鸟高声叫唤的声音。如白居易《画雕赞》「轩然将飞,戛然欲鸣。」
掠:擦过。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这时的作者与客已经舍舟登岸,客去而作者就寝于室内,看下文的「开户」便明。
羽衣翩仙:穿着羽衣(道士穿的用鸟羽製成的衣服),轻快地走着。翩仙,一作「蹁跹」。
揖予:向我拱手施礼。
俯:同「俯」,低头。
呜呼噫嘻:这四个字都是叹词,也可以呜呼,噫,嘻分开用,或者呜呼,噫嘻分开用。
畴昔之夜:昨天晚上。此语出于《礼记·檀弓》上篇「予畴昔之夜」。畴,语首助词,没有实在的意思。昔,昨。
过我:从我这里经过。
非子也耶:不是你吗?「也」在这里不表示意义,只起辅助语气的作用。
顾:回头看。
寤:觉,醒。
1. 是岁:指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
2. 十月之望:农历十月十五日。“望”指每月十五。
3. 雪堂:苏轼在黄州所建居所,位于东坡附近。
4. 临皋:即临皋亭,在黄州城南,临近长江,为苏轼暂居之所。
5. 黄泥之坂:黄泥坡,通往临皋的道路。
6. 木叶尽脱:树叶全部落光,形容深秋景象。
7. 松江之鲈:松江(今吴淞江)出产的鲈鱼,味极鲜美,古代视为珍馐。
8. 谋诸妇:与妻子商议。“诸”为“之于”的合音。
9. 斗酒:容量单位,一斗约等于十升,此处言酒不多但足以助兴。
10. 不时之需:指意外或临时需要。
以上为【后赤壁赋】的注释。
评析
《后赤壁赋》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在被贬谪黄州时所作的一篇散文,是《前赤壁赋》的姐妹篇。本篇是《前赤壁赋》的继续。作者在文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与前篇毫无二致,但是笔墨全不相同。全文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
《后赤壁赋》是苏轼在贬谪黄州期间所作,为《前赤壁赋》的姊妹篇,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十六日。相较于前赋哲理深邃、主客问答、以理遣情的特点,此赋更重写景叙事,意境奇崛幽远,情感由乐转悲再入幻,带有浓厚的孤独感与超脱色彩。全文通过夜游赤壁的过程,展现作者对自然的亲近、对人生的思索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向往。结尾以梦遇孤鹤化为道士收束,虚实相生,寓意深远,体现出苏轼融儒释道于一体的思想境界,也折射出其身处逆境而不失旷达的精神风貌。
以上为【后赤壁赋】的评析。
赏析
《后赤壁赋》延续了《前赤壁赋》的题材与背景,但在风格与结构上有显著不同。如果说前赋以理性思辨见长,主客对话层层推进,探讨人生哲理,则此赋更偏向于抒情写景,注重氛围营造与心理描写,呈现出强烈的画面感与神秘色彩。
文章开篇记述出游缘起,语言平实亲切,“有客无酒,有酒无肴”一句看似寻常,却透露出生活清苦中的雅趣。妻子“藏之久矣”的回应,既显体贴,又暗含理解与支持,令人动容。
第二段写登临赤壁之险境,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数句,连用动词,节奏紧凑,描绘出诗人孤身攀援、凌绝顶而俯幽谷的壮举,极具动感与视觉冲击力。此时的自然不再是温柔陪伴的对象,而是令人敬畏的存在。“划然长啸”引发天地共鸣,而“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则揭示内心深处的孤寂与脆弱——这是苏轼少有的直面恐惧与悲哀的时刻。
第三段转入梦幻之境,孤鹤横江而来,形象高洁孤傲,象征超凡脱俗之志。“玄裳缟衣”暗喻道士装束,预示梦境伏笔。梦中道士翩然而至,问“赤壁之游乐乎”,语气温和却意味深长。当作者顿悟其即为夜飞之鹤时,对方“顾笑”而不答,意境悠远,耐人寻味。梦醒后“开户视之,不见其处”,留下无限遐想空间。
整篇赋融合写实与幻想,现实与梦境交织,体现了苏轼在困顿中追求精神超越的努力。孤鹤、道士皆非实有,却是其理想人格的投射——独立不倚,逍遥物外。这种由实景入幻境、由外游转内省的写作手法,使作品具有浓厚的象征意味和哲学深度。
以上为【后赤壁赋】的赏析。
辑评
1. 《三苏文范》卷十引茅坤评:“此赋与前赋俱写赤壁夜游,而一则主于议论,一则主于叙述;一则情景交融,一则奇幻缥缈。后赋尤得骚人之致。”
2.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三:“前赋设为问答,以阐理为主;后赋纯是纪游,以写景为主。而悲凉感慨之意,反更深于前篇。”
3. 清·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前后二赋,同一机轴,而后者跌宕多姿,尤为胜境。‘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八字,写尽冬夜之景。”
4.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四:“前赋如诗中之律,格调谨严;后赋如诗中之歌行,纵笔挥洒。然皆以旷达之情,消磨迁谪之恨。”
5. 近人马茂元《古文选读》:“《后赤壁赋》以其独特的神秘氛围与梦境结构,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孤鹤与道士的形象,实为作者精神世界的化身。”
以上为【后赤壁赋】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