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宁可让人没有肉吃,也不能让人居住的地方没有竹子。
没有肉吃只会使人消瘦,而没有竹子则会使人变得庸俗。
人瘦了还可以养胖,但一旦庸俗,就无药可救了。
旁人听了这话,或许会笑我:这说法是清高呢,还是太痴傻?
如果面对清雅的竹子还大口吃肉,那世间哪里还能有像扬州鹤那样既清高又富贵的理想人物呢?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翻译。
注释
1. 于潜:旧县名,在今浙江省临安市境内。
2. 僧:指于潜寺的僧人。
3. 绿筠轩:于潜寺内一处轩阁,因周围种满绿竹而得名。“筠”本指竹皮,此处代指竹子。
4. 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意为宁可不吃肉,也不能住处无竹。体现对精神生活的重视。
5. 无竹令人俗:竹在中国文化中象征高洁、清雅,无竹则喻缺乏高尚情操。
6. 人瘦尚可肥:身体消瘦可以通过饮食恢复,比喻物质损失可补。
7. 俗士不可医:庸俗之人无法救治,强调精神堕落比身体羸弱更严重。
8. 此言:指前文“不可使居无竹”等观点。
9. 此君:晋代王徽之爱竹,曾称竹为“此君”,后遂成竹之雅称。
10. 扬州鹤:典出《殷芸小说》,谓有人愿腰缠万贯、骑鹤下扬州,喻既富贵又超凡的理想状态;此处反用其意,讽刺贪图富贵与清高兼得的妄想。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肉”与“竹”的象征意义,表达了苏轼对精神品格的高度重视。他以“竹”象征高洁、脱俗的人格追求,以“肉”代表物质欲望和世俗享受。在价值取向上,苏轼明确主张宁可牺牲物质生活(无肉),也不能放弃精神追求(无竹)。诗中“俗士不可医”一句尤为犀利,揭示出他对庸俗人格的深刻鄙弃。后段借“扬州鹤”的典故反问,进一步强化了理想人格难以两全的主题——真正的超逸之士不应沉溺于口腹之欲。全诗语言简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一贯崇尚自然、追求风骨的审美趣味与人生哲学。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苏轼任杭州通判时游览于潜僧舍绿筠轩所作,是一首典型的咏物明志之作。诗人借竹抒怀,将日常生活中的“肉”与象征品格的“竹”对立起来,在看似夸张的对比中凸显精神价值的至高性。开篇两句直白有力,形成警句效果,广为传诵。继而层层递进:“瘦”可复,“俗”难医,点出人格堕落的不可逆性,语带锋芒。第五六句引入他人视角,“似高还似痴”的质疑,实为自我辩驳的铺垫,增强思辨色彩。结尾以“大嚼”对“此君”,动作与对象之间形成强烈反差,讥讽那些表面附庸风雅、实则沉迷物欲者。最后借用“扬州鹤”典故作结,既巧妙收束,又深化主题——真正的高士必须有所取舍,不可能兼得尘世富贵与林下风流。全诗融哲理、讽刺与自省于一体,风格爽利峻切,充分展现苏轼诗“理趣盎然”的特色。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等诗看似率易,实则筋节处皆有布置。‘俗士不可医’五字,斩钉截铁。”
2. 查慎行《初白庵诗评》卷中:“东坡此诗,从《礼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翻出新意,以‘肉’属欲,以‘竹’属礼,寓教于言,非徒咏物也。”
3. 翁方纲《石洲诗话》卷四:“‘似高还似痴’一句,正是东坡自道其真处境。世人不识,乃以为痴耳。”
4. 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起二语奇警绝伦,已足千古。后半愈转愈深,收束尤妙。”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借题发挥,托兴深远。所谓‘不可医’者,非独责人,亦自警也。”
以上为【于潜僧绿筠轩】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