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脚步轻盈,行走安稳,不知不觉便流连忘返;湖桥边四柱亭前,一条简陋的木板小桥横跨溪流。忽然意识到已走过小溪,不禁莞尔一笑;水边的禽鸟受惊飞起,翠绿的羽毛如衣般飘落。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翻译。
注释
1. 文与可:即文同,字与可,北宋著名画家、诗人,善画竹,苏轼表兄,曾任洋州知州。
2. 洋川园池:指文与可在洋州(今陕西洋县)所建之园林,内有多种景观,苏轼作组诗唱和。
3. 湖桥:园林中连接湖面两岸的小桥。
4. 身轻步稳:形容行走轻快而从容,反映心情愉悦。
5. 四柱亭:一种四根立柱支撑的简易凉亭,常见于园林水畔。
6. 野彴(zhuó)微:野外的独木小桥,十分简陋。“彴”指独木桥,“微”言其简朴。
7. 忽悟过溪:忽然意识到自己已经走过了小溪,暗示沉浸于景致之中而不觉路径。
8. 还一笑:不禁笑出声来,表现豁然开朗的喜悦。
9. 水禽:栖息于水边的鸟类,如鹭、鸭、翠鸟等。
10. 翠毛衣:指水禽身上翠绿色的羽毛,如披衣般美丽,亦暗指其惊飞时羽毛飘落之态。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中的《湖桥》一首,以简洁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园中湖桥之景与诗人漫步其中的闲适心境。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意境空灵淡远,通过“身轻步稳”“野彴微”等细节表现了诗人悠然自得的状态。“忽悟过溪还一笑”一句尤为传神,既写出了不经意间跨越溪流的顿悟之趣,又暗含人生行路的哲思。末句以动衬静,借水禽惊飞、翠羽飘落的细微景象,反衬出环境的幽静与心灵的澄澈,体现出苏轼善于在寻常景物中捕捉诗意的能力。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评析。
赏析
这首小诗以白描手法勾勒出一幅宁静淡远的园林小景。首句“身轻步稳去忘归”即奠定全诗轻松自在的基调,不仅写出身体的轻盈,更传达出精神上的无拘无束。“四柱亭前野彴微”进一步点明地点——一座朴素的小桥横于溪上,与自然融为一体,凸显园林设计的野趣之美。第三句“忽悟过溪还一笑”是全诗的点睛之笔,一个“悟”字既写实又含理趣,仿佛在平凡行走中顿见真意,令人联想到禅宗“当下即是”的境界。结句“水禽惊落翠毛衣”以视觉细节收束,动静相生,色彩鲜明,使画面跃然纸上。整首诗看似平淡,实则匠心独运,体现了苏轼“绚烂之极归于平淡”的艺术追求,也展现了他对自然与生活细腻入微的感知力。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等诗如信笔写成,而风致宛然,真得陶韦遗意。”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语极浅近,意极深远。‘忽悟’二字,有顿悟之妙,非俗笔所能道。”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苏集中此类小诗,最见性情。不假雕饰,天然成趣,读之令人心静。”
4. 钱钟书《宋诗选注》:“苏轼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多写景抒情之作,《湖桥》尤为清新可诵。‘忽悟过溪还一笑’,写闲行之乐,妙在不说破。”
以上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湖桥】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