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今年粳稻成熟得特别晚,只希望寒霜秋风早些到来。
可秋风一到,大雨如注,连绵不断;竹耙长出霉菌,镰刀也生了锈。
眼泪流干,雨却不停,怎忍心看着金黄的稻穗倒伏在泥地里腐烂?
农妇只好盖起草苫,在田头露宿整整一个月,等到天晴才赶紧收割,随车运回家中。
肩头磨得通红,汗流浃背地把稻谷运到集市,却因米价低廉,卖得还不如糠和碎米。
为了缴纳赋税,只得卖掉耕牛,甚至拆屋烧柴做饭,思虑短浅,顾不上明年的饥荒。
如今官府只要钱不要米,正忙着在西北边疆招募羌人作战。
朝中尽是号称贤良的官员(龚遂、黄霸一类),百姓却更加困苦;与其这样受苦,真不如投河去做河伯的妻子!
以上为【吴中田妇嘆】的翻译。
注释
1. 吴中:泛指今江苏南部太湖流域一带,宋代农业发达地区。
2. 粳稻:一种稻米品种,米粒短而黏,主要产于南方。
3. 庶:希望。
4. 霜风:秋风,象征收获季节的到来。
5. 杼头出菌:农具“杷”(同“耙”)因潮湿长出霉菌。
6. 镰生衣:镰刀因久不使用而生锈。
7. 茅苫(shān):用茅草搭成的临时棚屋。
8. 载:运输。赪(chēng):红色,形容肩头因负重摩擦而发红。
9. 糠粞(xī):谷壳和碎米,比喻极低贱之物。
10. 龚黄:指汉代两位贤吏龚遂与黄霸,以宽政著称,此处反讽当时官吏虽标榜贤能,实则加重民负。
11. 河伯妇:典出《史记·滑稽列传》西门豹治邺时“河伯娶妇”的故事,借指投河自尽以避苛政。
以上为【吴中田妇嘆】的注释。
评析
《吴中田妇叹》是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所作的一首现实主义讽喻诗,通过一位江南农妇的视角,真实描绘了农民在自然灾害与苛政双重压迫下的悲惨生活。全诗以“叹”为题眼,层层递进地展现了天灾、市贱、税重、国策失当等多重苦难,深刻揭示了北宋中期社会矛盾的尖锐性。诗人以同情笔触刻画底层人民的艰辛,同时对朝廷重敛赋、轻民生的政策提出尖锐批评,体现出强烈的人道关怀和政治批判精神。
以上为【吴中田妇嘆】的评析。
赏析
此诗采用七言古体,结构严谨,情感深沉。开篇即以“熟苦迟”点出农事之艰,继而描写风雨交加、农具废弃的景象,烘托出农民束手无策的焦虑。“眼枯泪尽雨不尽”一句极具张力,将主观悲痛与客观自然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人力在天灾面前的无力感。中间写农妇冒雨守田、抢收归家,细节生动,画面感极强。“汗流肩赪”与“价贱如糠粞”构成鲜明反差,揭示劳动价值被市场严重贬抑的社会现实。后四句转入政治批判:卖牛纳税、拆屋为炊,已至绝境;而“官今要钱不要米”直指王安石变法中推行的“折变”制度——即将实物税折为货币征收,导致农民被迫低价售粮,加剧贫困。末以“龚黄满朝”反语讽刺,结句“不如却作河伯妇”悲愤至极,借用民间传说表达宁死不愿生的绝望,极具震撼力。全诗语言质朴而力量千钧,堪称宋代新乐府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吴中田妇嘆】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写田妇之苦,情真语痛,有乐天遗风。”
2.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苏子瞻诗多豪宕,然《吴中田妇叹》等篇,恻怛动人,足与白傅《新乐府》并传。”
3.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十二:“此等诗,直陈时事,不加雕饰,而沉郁顿挫,自成高格,乃诗人之义也。”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诗非专以豪放胜,如此类哀民生之疾苦,语语从肺腑流出,尤为难得。”
5. 钱钟书《宋诗选注》:“这首诗把农民在天灾和苛政夹攻下的处境写得淋漓尽致,‘卖牛纳税拆屋炊’两句尤其沉痛。”
以上为【吴中田妇嘆】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