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东邻的主人外出游历久久未归,夜夜传来悲凉的歌声,仿佛在春夜里听到催人伤感的鸟鸣。门前人声喧闹、马嘶急促,一家人欢天喜地,气氛如同春天里新酿的美酒般浓郁。虽有公务缠身,何曾抱怨自己独受辛劳?家人也从不忍心相互指责埋怨。大儿子踉跄地跨过门槛,小儿子在绣帐中咿呀学语。我定要让他舞动长袖,感受伊凉之地的风情;更想象他夜晚厨房中瓮坛鸣响,生活富足而温馨。题诗赠酒请你不要见笑,免得像韩愈那样被人嘲笑一回。
以上为【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復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的翻译。
注释
1. 赵郎中:指姓赵的郎中官,具体身份不可考,应为苏轼友人。
2. 莒县:今山东省莒县,古属密州,苏轼曾任密州知州,故与此地有关。
3. 愈月而归:“逾月”,超过一个月。言赵出使时间较长。
4. 遗之:赠送给他。此处指苏轼回赠赵郎中一壶酒。
5. 前韵:指此前与赵郎中唱和之诗所用的韵脚,此诗依其韵脚再作一首。
6. 春相:或指“春相啼”,即春天的鸟鸣声,如杜鹃、伯劳等,常寓悲思。亦有版本作“春酲”(春醉),但此处更宜解为鸟声。
7. 王事:指朝廷公务。《诗经》中有“王事靡盬”之语。
8. 室人岂忍交谪谤:家人怎忍相互责备。室人,妻子家人;交谪,互相指责。出自《诗经·邶风·北门》:“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王事适我,政事一埤益我。我入自外,室人交遍谪我。”苏轼反用其意,言虽公务劳苦,然家人和睦,无怨言。
9. 踉蹡:脚步不稳的样子,形容孩童学步。
10. 伊凉:唐代乐曲名,多用于边塞诗,此处借指异域风情或豪放舞姿。掣伊凉,意为舞动伊州、凉州之舞袖,极言舞姿奔放。
以上为【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復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别赵郎中之作,作于赵出使莒县逾月归来之后。诗以邻人出游不归起兴,实则反衬赵氏归来之喜,通过描绘家庭团聚的热闹与温情,表达对友人平安归来的欣慰与祝福。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既有生活气息,又不失文人雅趣。末句借用韩退之(韩愈)典故自谦,体现苏轼一贯幽默豁达的风格。诗歌沿用前韵,结构严谨,体现了宋代唱和诗的艺术特征。
以上为【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復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宋代唱和赠答之作,情感真挚而不失雅致。开篇以“东邻主人游不归”起兴,看似写他人,实则反衬赵郎中归来之可贵。通过“悲歌夜夜闻春相”的凄清氛围,与下文“一家喜气如春酿”形成鲜明对比,凸显团聚之乐。中间写家庭生活细节——大儿越门、小儿语帐,生动传神,充满人间烟火气,表现了苏轼善于捕捉日常诗意的能力。
“定教舞袖掣伊凉,更想夜庖鸣瓮盎”两句尤为精彩,前者设想赵郎中归家后纵情歌舞,后者想象家中夜宴丰盛,厨房瓮盎作响,生活气息扑面而来。既表达了对友人生活的美好祝愿,也暗含对其辛劳后的慰藉之意。
结尾“题诗送酒君勿诮,免使退之嘲一饷”,巧妙化用韩愈典故,以自谦之语收束,风趣而不失礼节,体现苏轼旷达幽默的性格。全诗结构紧凑,由外及内,由景及情,层层递进,语言平实却意蕴丰富,是苏轼中期赠答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復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卷十五引查慎行曰:“此诗情景交融,写家人团聚之乐,宛然如画。‘踉蹡’‘咿哑’二语,摹写幼童情态,妙绝。”
2. 《宋诗钞》评:“东坡赠答之作,每于琐事中见深情,此诗写归人之喜,不直言而借邻人之悲以形之,笔法婉曲。”
3. 《历代诗话》引纪昀语:“前四句比兴得体,中四句叙事亲切,结处用退之典,轻灵不滞,的是妙笔。”
4. 《唐宋诗醇》评:“语浅情深,家常琐事皆成诗料,非大家不能为此。‘夜庖鸣瓮盎’五字,写尽安乐气象。”
以上为【赵郎中往莒县,逾月而归,復以一壶遗之,仍用前韵】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