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人世间纷繁复杂的事情千头万绪,得志时何必欣喜,失意时又何须忧愁?
只知身佩紫绶、位列三公是尊贵无比,却不觉人生如黄粱一梦般虚幻短暂。
刚刚还承蒙皇恩降临定武任职,忽然又被贬谪调往英州。
若我南行到了长江岸边,一定不会留宿在浔阳那座旧日的酒楼。
以上为【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的翻译。
注释
1. 南迁:指苏轼晚年被贬惠州、儋州,此诗作于赴英州(今广东英德)途中。
2. 定武:即定州,北宋时为边防重镇,苏轼曾于元祐八年(1093)任定州知州。
3. 同僚:指在定州共事的官员。
4. 人事千头及万头:形容世间事务纷繁复杂。
5. 得时何喜失时忧:语出《庄子》,表达对得失的超然态度。
6. 紫绶:系官印的紫色丝带,代指高官显位。三公:古代最高官职,泛指宰辅重臣。
7. 黄粱一梦:出自唐沈既济《枕中记》,比喻荣华富贵如梦般虚幻。
8. 恩纶:皇帝的诏令,此处指曾受命为定州知州。
9. 分职:被调任或贬职。英州:今广东英德市,宋代为偏远贬所。
10. 江干:江边。浔阳:今江西九江,唐代白居易《琵琶行》有“浔阳江头夜送客”,苏轼曾游历此地,饮酒赋诗,故称“旧酒楼”。
以上为【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被贬南迁途中所作,寄给原任定武军府同僚的抒怀之作。全诗以沉郁顿挫之笔,抒写宦海浮沉、人生无常的感慨。前四句从哲理层面反思仕途荣辱与人生虚幻,后四句转入现实境遇的突变与个人情感的克制。末联用“休宿浔阳旧酒楼”作结,既暗含对过往放达生活的追忆,又表现出自我警醒与收敛之意,体现其历经磨难后的精神升华。整首诗融合了道家超脱与儒家担当,展现了苏轼在逆境中豁达而不失节制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的评析。
赏析
本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人事千头”开篇,直指世事纷扰,随即提出“得时何喜失时忧”的哲思,奠定全诗超然基调。颔联用“紫绶三公”与“黄粱一梦”形成强烈对比,揭示功名富贵的虚幻本质,深得道家智慧。颈联转入现实,以“适见”与“忽遭”两个时间副词,凸显命运翻覆之速,充满无奈与苍凉。尾联尤为精妙,不直言悲伤,而以“休宿浔阳旧酒楼”作结,既暗示昔日纵情诗酒的生活已成过往,又表现诗人自我约束、不愿沉溺旧梦的清醒意识。此句含蓄深沉,余味无穷,堪称点睛之笔。全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远,融哲理、情感与人生体验于一体,充分展现苏轼晚年思想的成熟与境界的高远。
以上为【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感慨深至,语极沉痛,而以淡语出之,愈见其哀。”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七:“前四句说理,后四句叙事,而理在事中,浑然无迹。‘黄粱一梦’之喻,尤见通达。”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忽遭分职赴英州’一句,写出骤贬之惊与无奈,与前‘恩纶临定武’对照,令人唏嘘。”
4.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苏诗‘休宿浔阳旧酒楼’,暗用乐天诗意,而反其意以自警,可见其晚岁持身之慎。”
5.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将仕途起伏与人生哲思结合,体现了苏轼在贬谪途中由愤懑向超脱转化的心路历程。”
以上为【被命南迁,途中寄定武同僚】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