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骑者皆贱骡而贵马。夫煦之以恩任其然而不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不得不然者,世之所谓贱者也。煦之以恩任其然而然,迫之以威使之然而愈不然,行止出于其心,而坚不可拔者,世之所谓贵者也,然则马贱而骡贵矣。虽然,今夫轶之而不善,榎楚以威之而可以入于善者,非人耶?人岂贱于骡哉?然则骡之刚愎自用,而自以为不屈也久矣。呜呼!此骡之所以贱于马欤?
翻译
骑马的人都轻视骡而推崇马。
用恩惠抚慰它,放任它却不肯顺从;用威权压迫它,迫使它才不得不顺从的,是世人所谓的卑贱者。
用恩惠抚慰它,放任它便自然顺从;用威权压迫它,迫使它反而愈加不顺从,行动止息全由自己心意,并且意志坚定不可动摇的,是世人所谓的高贵者。这样说来,倒是马卑贱而骡高贵了。
虽然如此,现今那些放纵他却不学好,用棍棒威吓就能使他向善的,不正是人吗?人难道比骡还卑贱吗?
如此看来,骡的固执任性,自认为不屈不挠已经很久了。
唉!这恐怕就是骡之所以比马卑贱的原因吧?
以上为【骡说】的翻译。
注释
煦之恩:温暖施恩,《庄子·天下》“煦煦然仁而已矣”
榎楚:教鞭,《晋书·虞预传》“无榎楚之威”
刚愎自用:《左传·宣公十二年》“刚愎不仁,未肯用命”
不屈:《孟子·滕文公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以上为【骡说】的注释。
评析
此文通过解构“马贵骡贱”的世俗观念,展开关于驯服性与主体性的哲学思辨。前段以“恩/威”二重维度重新定义贵贱标准,得出骡贵马贱的颠覆性结论。中段突转笔锋,以人类教育需要惩戒为参照,质疑骡之“不屈”的价值。结尾叹问收束,在肯定与否定间暗藏对士人气节的深层反思,体现桐城派“义理考据辞章”融合的文体特征。
以上为【骡说】的评析。
赏析
此文在逻辑结构上呈现“立论—反转—升华”的三重转折:起笔以世俗偏见切入,通过恩威反应的四组对比(任其然/不然→不得不然→然→愈不然),构建全新的贵贱评判体系。中段“虽然”陡转,以人类“榎楚入善”的教育现实,瓦解前文建立的价值观——若顺从教化可为善,则骡之“不屈”反成缺陷。结尾“呜呼”叹问,表面责骡刚愎,实则在“贱于马欤”的悬疑中,暗藏对士人如何在坚守与变通间取得平衡的永恒追问。这种通过动物寓言展开伦理思辨的笔法,既承继柳宗元《三戒》的寓言传统,又注入清代考据学派特有的思辨密度。
以上为【骡说】的赏析。
辑评
吴孟复《桐城文派述论》:“海峰(刘大櫆字)此文短小精悍,转折如意,可见其‘神气音节’之说非虚。”
马其昶《桐城耆旧传》卷八:“《骡说》诸篇,寓道于文,与韩愈《杂说》相表里。”
王献永《桐城文派》引方宗诚评:“刘才甫《骡说》明为物说,暗则说人,极腾挪变化之妙。”
《清史稿·文苑传》:“大櫆为文兼集庄、骚、左、史、韩、柳、欧、苏之长,其《骡说》尤见义理深邃。”
以上为【骡说】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