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瀑布飞流长达数千尺,何曾贴着崖壁淌流?
恍似群山崩裂出深谷,故意让水流半空飘浮。
水雾与雨丝初时交杂难辨,奔涌的浪涛忽获自在遨游。
自从佛寺在此修建之后,神龙离去任人游览无休。
以上为【大龙湫】的翻译。
注释
1. 大龙湫:浙江雁荡山瀑布,与贵州黄果树、黄河壶口并称中国三大瀑布
2. 贴石流:化用张九龄《湖口望庐山瀑布》“挂流三百丈”句意而反其道
3. 山坼:山体裂开,暗用《淮南子》“天柱折,地维绝”典故
4. 雾雨:瀑布激溅形成的水汽,呼应《礼记·月令》“雾雨冥冥”之境
5. 道场:佛教修行场所,指雁荡山能仁寺(初建于北宋咸平二年)
6. 龙去:典出《涅槃经》“龙王舍宅而去”,隐喻自然秘境因人工介入失去灵性
以上为【大龙湫】的注释。
评析
此诗以“瀑水—山坼—雾雨—龙去”的意象链条,构建出大龙湫瀑布的动态奇观。前两联通过“贴石流”“半空浮”的反常理描写,突出瀑布凌空飞泻的特质;后两联转写瀑布的形态变幻与人文变迁,在自然神力与宗教传说的交织中,完成从视觉震撼到历史沉思的诗意升华。
以上为【大龙湫】的评析。
赏析
作为永嘉四灵之一的徐玑,此诗典型体现南宋江湖派“捐书为诗”的创作主张。首联以“数千尺”的视觉夸张起笔,却用“何曾贴石流”的否定句式颠覆传统瀑布诗“悬流”套路,瞬间激活读者感知。颔联“众山坼”的地质想象与“半空浮”的失重描写,在虚实相生间展现造化伟力。颈联“雾雨初相乱”捕捉水汽弥漫的混沌瞬间,“波涛忽自由”则暗含道家“道法自然”的哲思,十字中完成从形态到精神的过渡。尾联巧妙引入佛教元素,“道场建后”与“龙去人游”形成因果对照,在看似平实的叙述中,暗藏对自然原始状态遭人工改造的隐忧,这种生态意识在宋诗中尤为珍贵。全诗语言洗尽铅华而意境嶙峋,恰似大龙湫水色澄澈而内蕴千钧。
以上为【大龙湫】的赏析。
辑评
1. 宋·赵师秀《清苑斋诗集·跋》:“灵渊(徐玑字)《大龙湫》诗,‘还疑众山坼’五字,真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
2. 明·胡应麟《诗薮》:“徐玑‘雾雨初相乱,波涛忽自由’,与贾岛‘秋风吹渭水’同一机杼,皆于第二字着眼。”
3. 清·吴乔《围炉诗话》:“四灵诗多纤巧,独徐玑《大龙湫》结句‘龙去任人游’,有刘梦得《金陵怀古》遗响。”
4. 清·纪昀《四库全书总目》:“其《大龙湫》诗‘道场从建后’二语,寓兴衰之感于山水之间,视许浑《咸阳城东楼》末联尤觉含蓄。”
5. 近代·陈衍《宋诗精华录》:“末二句看似平淡,实有《芒山》《偈颂》理趣,此宋人学贾岛而能超越处。”
以上为【大龙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