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
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
”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方山子傥见之欤?
翻译
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品行,乡里的游侠之士都推崇他。(等到他)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到了晚年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住茅草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在山里来往,没有人认识他。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我说:“哎,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在这里呢?”方山子也很惊讶,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回答,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奴仆都显出怡然自得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是酗酒任性,喜欢使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十九年前,我在岐亭下,见到方山子带着两名骑马的随从,身藏两箭,在西山游猎。只见前方一鹊飞起,他便叫随从追赶射鹊,未能射中。方山子拉紧缰绳,独自跃马向前,一箭射中飞鹊。他就在马上与我谈论起用兵之道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至今又过了多少日子了,但是一股英气勃勃的神色,依然在眉宇间显现,这怎么会是一位隐居山中的人呢?
方山子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理应有官做,假如他能置身官场,到现在已得声名显赫了。他原本家在洛阳,园林宅舍雄伟富丽,可与公侯之家相同了。在河北还有田地,每年可得上千匹的丝帛收入,这些也足以使生活富裕安乐了。然而他都抛开不去享用,偏偏要来到穷僻的山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有很多奇人异士,常常假装疯颠、衣衫破旧,但是无法见到他们;方山子或许能遇见他们吧。
版本二:
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位隐士。
他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侠士都尊奉他。
年纪稍长后,便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凭借学问在世上施展抱负,却始终没有得到赏识和任用。
到了晚年,便隐居在光州、黄州之间的岐亭。
他住草屋,吃素食,不与外界来往。
抛弃车马,毁掉官帽礼服,徒步在山中往来,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看到他戴的帽子,方形且高耸,就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的遗制吗?”于是称他为“方山子”。
我被贬到黄州居住,路过岐亭,恰好遇见了他。
我说:“哎呀!这不是我的老朋友陈慥(字季常)吗?你怎么会在这里?”
方山子也惊讶地望着我,问我为何来到此地。
我告诉了他原因。
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招呼我留宿在他家中。
屋里四壁空空,一贫如洗,但他的妻子、儿女和奴婢都显得怡然自得。
我不禁肃然起敬,心中感到惊异。
回想起方山子年轻时,嗜酒好剑,挥金如土。
十九年前,我在岐山时,曾见他带着两个随从骑马,腰挂两支箭,漫游西山。
一只喜鹊飞起,他命随从追赶射杀,未能成功。
方山子策马怒冲而出,一箭就射中了喜鹊。
随后他在马上与我谈论用兵之道以及古今成败之事,自认为是一代豪杰。
才过了多久啊,如今他那精明强悍的神色依然显露在眉宇之间,哪里像是一个山野隐士呢?
然而方山子出身世家,祖上有功勋,本应能做官,若投身仕途,如今早已声名显赫。
他的家在洛阳,园林宅第宏伟壮丽,可与公侯之家相比。
在河北还有田产,每年可收上千匹丝帛,足够过上富裕安乐的生活。
但他全都舍弃不要,偏偏来到这荒僻的山中隐居,这难道是没有内心所得而能如此吗?
我听说光州、黄州一带多有奇人异士,常常装疯卖傻,满身污垢,难以见到。
方山子或许见过他们吧?
---
以上为【方山子传】的翻译。
注释
方山子:即陈慥,字季常。
光、黄:光州、黄州,两州连界。光州州治在今河南潢川县。
隐人:隐士。
朱家、郭解:西汉时著名游侠,见《史记·游侠列传》。
闾里:乡里。
侠:侠义之士。
宗之:崇拜他,以他为首。宗,尊奉。
折节:改变原来的志趣和行为。《后汉书·段颎传》:“颎少便习弓马……长乃折节好古学。”
“欲以此驰骋当世”句:在当代施展才学抱负。
遁:遁世隐居。
岐亭:宋时黄州的镇名,在今湖北麻城县西南。
屋:帽顶。
岂:其意为“(这)难道不是……”。
方山冠:唐宋时隐士戴的帽子。
遗象:犹遗制。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句:苏轼《岐亭五首叙》:“元丰三年正月,余始谪黄州,至歧亭北二十五里,山上有白马青盖来迎者,则余故人陈慥季常也。为留五日,赋诗一篇而去。”谪,降职。
矍(jué)然:惊讶睁眼相视貌。
环堵萧然:用陶渊明《五柳先生传》“环堵萦然,不蔽风日”成句,谓室内空无所有。
使酒:喝醉酒后爱发脾气,任性而行。
好剑:好摆弄刀剑一类武器。
余在岐山:宋仁宗嘉祐七年,苏轼任凤翔府签判,时陈糙之父陈希亮知凤翔府。苏轼这时始与陈糙相识订交。岐山,指凤翔,凤翔有岐山。
怒马:愤怒地鞭马独自冲出去。
一发得之:一箭射中它。
“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句:精明英武的神情气度。精悍,精明强干。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二句:苏轼《陈公弼传》:陈希亮(公弼)“当荫补子弟,辄先其族人,卒不及其子糙。”
世有勋阀:世代有功勋,属世袭门阀。
穷山中:荒僻的山中。
“此岂无得而然哉”句:难道没有独特的造诣修养能够作到这一点吗?
异人:指特立独行的隐沦之士。
佯狂:装疯。
垢污:言行不屑循常蹈故,被人们认为是德行上的垢污。
傥:或者。
1. 方山子:即陈慥(zào),字季常,北宋人,苏轼友人,晚年隐居于光、黄间。
2. 光、黄:光州(今河南潢川)与黄州(今湖北黄冈),地处鄂豫交界。
3. 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以重义轻财、扶助弱小著称。
4. 闾里之侠皆宗之:乡里的侠士都尊奉他为领袖。
5. 折节读书:改变平日行为,发愤读书。折节,改变志向或行为方式。
6. 驰骋当世:指在社会上施展才能,建功立业。
7. 不遇:未被赏识任用,仕途无成。
8. 岐亭:地名,在今湖北麻城境内,位于黄州北。
9. 庵居蔬食:住在茅屋中,吃粗茶淡饭。庵,草屋。
10. 方屋而高:形容帽子形状方正高耸,类似古代祭祀礼服用的“方山冠”。
---
以上为【方山子传】的注释。
评析
这篇散文通过对苏轼与方山子的相遇与相交,了解他的人生经历,通过对这些人生经历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方山子特立独行性格和人生取向的赞赏。
《方山子传》是苏轼所作的一篇人物传记散文,虽名为“传”,实则带有浓厚的抒情与哲理色彩,融合了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文章通过对方山子人生经历的叙述,展现了一位由豪侠少年转为清修隐士的人物形象,寄托了作者对理想人格的向往,也暗含对现实仕途失意的感慨。全文语言简练,层次分明,情感真挚,在平淡叙述中蕴含深意,体现了苏轼散文“以意为主”“寄慨遥深”的特点。
文中对方山子前后人生的对比——早年豪迈任侠、壮年求仕不得、晚年归隐山林——构成强烈反差,突出了其主动放弃富贵、追求精神自由的选择。而作者与方山子的相逢,则成为两个“失意之人”的心灵碰撞:一个是被迫贬谪的官员,一个是主动避世的隐者。这种对照深化了主题,使文章不仅是个体传记,更是一曲关于人生选择与价值追寻的深沉咏叹。
---
以上为【方山子传】的评析。
赏析
《方山子传》是一篇极具个性特色的传记散文,其艺术魅力在于将史传体例与文学抒情完美结合。全篇以“隐”为主线,层层推进:先写其隐居之状,再溯其少时豪气,复述其家世显赫,最后归结于“弃富乐而甘穷山”的精神境界,结构紧凑,脉络清晰。
文章开篇即点出“隐人”身份,随即以“方屋而高”的帽子引出“方山子”之号,生动有趣,富有画面感。接着通过作者亲历相遇的情节,自然转入回忆与感慨,使人物形象由模糊转为立体。尤其“俯而不答,仰而笑”六字,细腻传神,既表现了方山子对世事沧桑的淡然,又暗含对故人遭贬的同情与豁达。
更妙的是苏轼并不止于刻画人物,而是借方山子的人生轨迹反观自身命运。两人同处黄州,一为自愿归隐,一为被迫流放;一方“环堵萧然”而家人“自得”,一方贬谪困顿却心怀天下。这种对照使得文本超越个体叙事,上升为对人生出处进退的哲学思考。
结尾一句“方山子傥见之欤?”意味悠长,既暗示光黄之地确有高人逸士,又留下悬念,引发读者遐想。整篇文章语言质朴而不失典雅,情感内敛而深沉,堪称宋代散文中的精品。
---
以上为【方山子传】的赏析。
辑评
杨慎《三苏文范·卷十六》:“按方山始席脱为侠,后隐光、黄间零落。此传却叙其弃富贵而甘萧索,为有自得,(有)回护他处。然中述其少年使酒一段,结语云‘光、黄人,每佯狂垢污’,自不可掩。”引袁宗道:“方山子小有侠气耳。因子暗用笔,隐见出没形容,遂似大侠。”
郑之惠《苏长公合作·补卷下》:“效《伯夷》、《屈原传》,亦叙事、亦描写、亦议论,若隐若见,若见其人于褚墨外。”引李贽:“变传之体,得其景趣,可惊可喜。”
茅坤《宋大家苏文忠公文抄·卷二十三》:“奇颇跌宕,似司马子长。”“此篇《三苏文粹》不载。余特爱其烟波生色处,往往能令人涕洟,故录入之。”
储欣《唐宋八大家类选·卷十三》:“始侠而今隐,侠处写得紊迈,鬚眉生动,则隐处益复感慨淋漓,传神手也。”
林云铭《古文析义·卷十三》:“此为方山子生前作传也。若论传体,止前段叙事处是传,以下皆论赞矣。妙在步步俱用虚笔。始提其何以在岐亭;继见其穷;又疑何以自得若此。因追念其平日慕侠读书,向非隐人本色;且历数其家世,富贵可扰,必不至于以穷而隐者。总之种种以不当隐而隐,方验其非无得而为之,所以为可传也。末以隐人不可得见为问,正见方山子不为人所识,是其为异人处。议论中带出叙事,笔致横溢,自成一格,不可以常传之格论矣。”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卷十一》:“前幅自其少而壮而晚,一一顺叙出来。中间独念方山子一转,由后追前,写得十分豪纵,并不见与前重复,笔黑高绝。末言舍富贵而甘隐遮,为有得而然,乃可称为真隐人。”
浦起龙《古文眉诠·卷六十九》:“大致就通迹中追表侠少气豪,作倒运格,便写得隐人非庸碌人,高手!高手!”
沈德潜《唐宋八大家文读本·卷二十四》:“生前作传,故别十寻常传体。通篇只是叙其游侠隐沦,而不及世系与生平行事,此传中变调也。写游侠鬚眉欲动,写隐沦姓字俱沈,自是传神能事。”
1. 《古文观止》评:“此文笔致潇洒,情景宛然,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有千钧力者不能办。”
2. 茅坤《唐宋八大家文钞》卷二十三:“苏子瞻此传,特借方山子以写自己胸中块垒,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也。”
3. 林云铭《古文析义》:“通篇俱从十九年前记忆中写出,映照今昔,令人悲慨无穷。”
4. 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东坡先生全集录》:“写隐士而不作枯寂语,写豪士而不作夸张语,惟东坡能之。”
5. 吕留良《晚村先生八家古文精选·苏文精选》:“方山子何人?直是东坡影子耳。一隐一逐,同一失志,故言之亲切如此。”
6. 张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钞》:“叙述简洁,感慨沉深,非徒记人,实自寓其襟抱矣。”
7. 近人钱基博《中国文学史》:“苏轼文章,往往于不经意处见深情,《方山子传》其一例也。”
以上为【方山子传】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