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雪堂居士正醉意酣畅,玉涧山人却在清冷中难以入眠。我送你一坛安州所产的未过滤的浊酒,从此以后,三日之别也将如三年般漫长思念。
以上为【送酒与崔诚老】的翻译。
注释
1. 雪堂居士:苏轼自号。元丰五年(1082年)贬居黄州时,在东坡筑雪堂,自称“东坡居士”,此处称“雪堂居士”,即指自己。
2. 玉涧山人:指崔诚老,其人不显于史,应为当时隐士或道士类人物,号“玉涧山人”。
3. 冷不眠:在清冷寂寞中无法入睡,暗示孤独或清修生活。
4. 安州:唐代至宋代地名,治所在今湖北安陆。
5. 泼醅酒:未经滤过的米酒,即浊酒,保留酒糟,味醇厚。古称“醅”为未过滤之酒。
6. 从今三日是三年:化用古人“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之意,夸张表达别后思念之深。
以上为【送酒与崔诚老】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赠予友人崔诚老之作,语言简练而情意深长。诗中以“雪堂居士”自指,“玉涧山人”指崔诚老,二人皆有隐逸高洁之意象。前两句通过“醉”与“不眠”的对照,既写出各自当下的状态,也暗含心境差异与彼此牵挂。后两句由送酒生发感慨,以“三日是三年”极言离别之思,情感真挚动人。全诗融合生活细节与深情厚谊,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涯中仍不失豁达、重情重义的人格魅力。
以上为【送酒与崔诚老】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虽短小,却意境丰富,情感真挚。首句“雪堂居士醉方熟”展现诗人自我形象——在雪堂独饮微醺,似有超然物外之态;次句“玉涧山人冷不眠”笔锋转向友人,描绘其孤寂清寒之境。一“醉”一“醒”(不眠),一暖一冷,形成鲜明对比,既反映两人处境不同,又暗示心灵相通。后两句转入行动与抒情:送酒之举看似平常,实则饱含关怀。安州泼醅酒味厚质朴,正适合慰藉寒夜孤眠之人。末句“从今三日是三年”出语惊人,将短暂分离夸张为长久思念,极具感染力。此句不仅表现友情深厚,也透露出乱世流离、聚少离多的时代悲感。整首诗语言平实而意蕴悠长,典型体现苏轼“平淡中见深情”的艺术风格。
以上为【送酒与崔诚老】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引清·王文诰评:“此等诗看似率易,实乃情至之语。‘三日是三年’,非深交者不能道。”
2. 《宋诗选注》钱锺书选注:“苏轼赠答之作,往往于寻常馈赠中寓深情,《送酒与崔诚老》即其例。末句夸张得体,反觉真切。”
3. 《苏诗补注》查慎行云:“雪堂、玉涧,各取所居为号,风雅可诵。泼醅酒俗而入诗,愈见亲切。”
4. 《历代诗话》卷五十九引宋人吴可语:“东坡诗不避俚俗,如‘泼醅酒’之类,然能化俗为雅,此其所以不可及。”
以上为【送酒与崔诚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