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灯油明亮、兰花芬芳,却都因自身的特质而招致焚毁;象牙因珍贵被猎取,翠鸟羽毛因美丽而丧身。
多言善辩自古以来往往导致困厄,然而巧妙的隐语有时却能化解纷争。
愚笨之人只知数着羊羔,却不知谁是左慈这样的得道高人。
纵有千章万句堆砌成文,终究不是我心中真意;急忙去追寻你,恐怕已经太迟了。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的翻译。
注释
1. 膏明兰臭俱自焚:膏,油脂,可燃之物;明,明亮;兰臭(xiù),兰花的香气。“臭”通“嗅”,指气味。此句谓灯油因发光而被烧尽,兰花因芳香而被人采摘焚香,皆因自身优点招祸。
2. 象牙翠羽戕其身:象牙因贵重被猎杀取牙,翠羽(翠鸟羽毛)因艳丽被捕捉制成饰物,比喻才美之物易遭损害。
3. 多言自古为数穷:语出《周易·系辞下》:“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为话多则易陷入困境。
4. 微中有时堪解纷:微中,指含蓄而切中的言语,如“微言大义”;解纷,化解纷争。典出《史记·滑稽列传》淳于髡以隐语谏齐威王。
5. 痴人但数羊羔儿:化用佛典《楞严经》中“如人说梦,痴人说食”之意,或指愚者执着于表象,不懂大道。亦可能暗讽拘泥文字而不悟真义者。
6. 不知何者是左慈:左慈,东汉方士,传说有神通变化之术,象征超凡脱俗的高人。此句谓世俗之人无法识别真正的高士。
7. 千章万句卒非我:纵然写出千篇万章诗句,最终仍不能表达自我本心,强调言不尽意。
8. 急走捉君应已迟:想要急切地追寻你(指孔毅父或其所代表的精神境界),却已来不及,表达知音难遇、时机易逝之叹。
9.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押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严格形式。
10. 孔毅父:北宋诗人孔平仲,字毅父,与苏轼交好,常有诗文唱和。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的注释。
评析
此组诗虽题为“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但此处所引仅为其中一首(或节选),内容融合典故与哲理,借古语抒怀,表达苏轼对人生际遇、言语之道与精神追求的深刻思考。诗中既有对才德之士易遭忌害的感慨,也有对机锋妙语可解纷争的肯定;既讽刺执迷表象的“痴人”,又感叹真正知己难求。全诗语言凝练,寓意深远,体现了苏轼融汇儒释道思想后的超然智慧与对世事的洞察。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高度凝练的语言,熔铸多个典故与哲理名言,展现出苏轼深厚的学养与深邃的思想。开篇即以“膏明兰臭”“象牙翠羽”两个比喻揭示一个深刻的悖论:美好之物因其美好而招致毁灭,暗示才华出众者常遭忌妒与迫害,流露出对士人命运的悲悯。接着从“多言数穷”到“微中解纷”,形成对比,说明言语之道不在繁复而在恰到好处,体现苏轼对“慎言”与“机锋”的辩证理解。第三联转入对认知层次的批判,“痴人”拘泥于琐碎细节,无法识得像左慈那样的真人,实则是对世俗浅见的讽刺。尾联直抒胸臆,指出即便文辞浩繁,也无法完全传达内心真实,唯有精神契合者方可相知,而一旦错过,便追悔莫及。整首诗意蕴层层递进,由外物之伤及言语之用,再到识人之难与知音之稀,最终归于一种存在性的孤独感,极具哲思色彩。风格上兼有庄子式的寓言智慧与儒家的忧患意识,又带有禅宗“不立文字”的意味,堪称苏轼哲理诗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诗补注》(查慎行):“此借用古语,抒写怀抱,所谓‘集句’而神气自贯者。”
2. 《宋诗钞》(吴之振等):“语虽出于群籍,而意则独造,盖东坡善于驱使古人,如役仆隶。”
3. 《历代诗话》(何文焕辑)引《纪评苏诗》:“前四句皆用成语,而转折自然;后四句乃发其本意,沉痛深切。”
4. 《唐宋诗醇》(清高宗敕编):“借古人之酒杯,浇自己之块垒,语语含情,字字带愤,而归于旷达。”
5. 《瓯北诗话》(赵翼):“东坡七律,每以意胜,不专以词工。如此类者,看似散缓,实有筋骨存焉。”
以上为【次韵孔毅父集古人句见赠五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