孰居此者,帝侧之神君。
又曷为一朝去此而不顾兮,悲此空山之人也。
君之来兮天门空,从千骑兮驾飞龙。
隶辰星兮役太岁,俨昼降兮雷隆隆。
朝发轸兮帝庭,夕弭节兮山宫。
懭有妖兮虐下士,精为星兮气为虹。
爱流血之滂沛兮,又嗜疟疠与螟虫。
啸盲风而涕淫雨兮,时又吐旱火之爞融。
衔帝命以下讨兮,建千仞之修锋。
乘飞霆而追逸景兮,歙砉扫灭而无踪。
忽崩播其来会兮,走海岳之神公。
龙车兽鬼不知其数兮,旗纛晻霭而冥蒙。
渐俯伛以旅进兮,锵剑佩之相砻。
司杀生之必信兮,知上帝之不汝容。
既约束以反职兮,退战慄而愈恭。
泽充塞于四海兮,独澹然其无功。
君之去兮天门开,款阊阖兮朝玉台。
群仙迎兮塞云汉,俨前导兮纷后陪。
闵人世兮迫隘,陈下土兮帝所哀。
返琼宫之嵯峨兮,役万灵之喧豗。
默清净以无为兮,时节狩于斗魁。
诣通明而献黜陟兮,轶荡荡其无回。
忽表里之焕霍兮,光下烛于九垓。
时游目以下览兮,五岳为豆,四溟为杯。
俯故宫之千柱兮,若毫端之集埃。
来非以为乐兮,去非以为悲。
升秘殿以内悸兮,魂凛凛而上驰。
忽寤寐以有得兮,敢沐浴而献辞。
翻译
南山幽深,云雾茫茫。
是谁居住在这幽静之地?是侍立天帝身旁的神君。
您为何隐居于山中?回望天宫却久久逗留不去?
又为何一旦离去便不再回顾?令人悲叹这空山中的百姓啊!
您的到来无法预知,离去也无从打听。
您来时,天门洞开,随从千骑,驾着飞龙而来。
星辰为仆役,太岁听您驱使,白昼降临,雷声轰鸣。
清晨从天帝的庭殿出发,傍晚停驻于山间行宫。
然而您却纵容妖魔残害下界百姓,精魂化为星宿,气息凝成虹霓。
您喜爱流淌的鲜血,嗜好瘟疫与虫灾。
呼啸狂风令盲人哭泣,挥洒淫雨又喷吐炽热的旱火。
奉天帝之命前来讨伐,高举千仞利刃。
乘雷霆追击疾驰的光影,一声巨响扫荡妖氛,使之无影无踪。
忽然众神纷纷聚集响应,海岳间的神灵都赶来会合。
龙车鬼兽不计其数,旗帜遮天蔽日,昏暗朦胧。
渐渐弯腰低头依次前行,剑佩相碰发出铿锵之声。
主管生死赏罚,信守职责,深知天帝不会容忍越轨行为。
在受到约束回归本职后,战栗畏惧而更加恭敬。
恩泽充满四海,却默默无为,仿佛毫无功绩。
您离去之时,天门开启,叩响天宫之门,前往玉台朝见天帝。
群仙迎接,布满银河,前导庄严,后随纷繁。
登上玉阶,天帝亲自慰劳,您确实辛苦了,连马都疲惫不堪。
怜悯人间狭窄困苦,俯视尘世,天帝也为之哀伤。
返回巍峨的琼宫,驱使万千神灵喧闹奔忙。
安守清静无为之道,按时巡行北斗星域。
前往通明殿奏报功过赏罚,超越浩荡天道而无返途。
忽然内外光明闪耀,光辉照彻九州大地。
不时俯视下界,只见五岳如豆,四海如杯。
俯看人间宫殿千柱林立,也不过如微尘聚于毫端。
来并非为了享乐,去也非出于悲伤。
人们以为神君已归来,仿佛近在咫尺,永不分离。
登上秘殿内心惊悸,魂魄凛然升腾上天。
忽然梦醒有所感悟,斗胆沐浴斋戒献上此辞。
是真是幻?臣实在无法知晓啊!
以上为【上清词】的翻译。
注释
1. 南山:泛指南方高山,此处象征幽深神秘之境,亦可能暗指终南山或道教意义上的仙山。
2. 冥冥:幽暗深远貌,形容云雾缭绕、不可测度的状态。
3. 帝侧之神君:指侍奉天帝的高级神灵,具有代天行罚之权能。
4. 淹留:久留,滞留。暗示神君虽居山林,心系天廷。
5. 天门空:天门洞开,象征神君降临或升天时天地通道开启。
6. 隶辰星兮役太岁:意谓星辰与太岁皆为其仆从。“辰星”即水星,“太岁”为木星岁神,古代视为重要星官。
7. 俨昼降兮雷隆隆:庄严地白昼降临,伴随雷声滚滚,渲染神君出场之威仪。
8. 弭节:停车止步,节为车行符节,引申为行程停留。
9. 懭(kuǎng)有妖:句式古奥,“懭”或为“况”之讹,意为“况且还纵容妖孽”。一说“懭”通“诳”,指迷惑;但此处更宜解为放纵。
10. 爞融(chōng róng):炽热之火,出自《诗经·大雅·云汉》:“赫赫炎炎,云我无所。大命近止,靡瞻靡顾。群公先正,则不我助。父母先祖,胡宁忍予?旱魃为虐,如惔如焚。”爞爞即炎热之意。
以上为【上清词】的注释。
评析
《上清词》是苏轼创作的一首极具浪漫主义色彩的骚体诗,形式上借鉴楚辞体,语言瑰丽奇崛,意境幽邃宏阔。全诗以“神君”为核心意象,通过对其降临、治乱、归天全过程的描绘,展现了一位兼具威严与慈悲、执法与仁德的天界神祇形象。诗歌既具神话叙事特征,又蕴含深刻的政治隐喻与哲学思考。诗人借神君之行迹,抒发对天道运行、人间疾苦、权力节制与精神超越的复杂情感。整首诗气势磅礴,想象超凡,体现了苏轼晚年思想中儒释道融合的倾向,尤其表现出对“无为而治”“清净自守”的理想境界的向往。
以上为【上清词】的评析。
赏析
《上清词》以楚辞式的铺陈与象征手法构建了一个宏大而神秘的神话世界。全诗结构分明,可分为“迎神—降神—治乱—返天—感怀”五个层次。开篇以“南山之幽”起兴,营造出肃穆氛围,引出“神君”这一核心人物。继而描写其自天而降的壮丽场面,千骑飞龙、星辰为役、雷声开道,极尽夸张之能事,凸显神性威严。
值得注意的是,诗中并未将神君塑造成纯粹正义的形象,而是赋予其双重性格:一方面他“衔帝命以下讨”,执掌生杀大权,扫灭妖氛;另一方面也曾“虐下士”“嗜疟疠”,带来灾难。这种矛盾性实则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天命的敬畏心理——天神既能赐福也能降祸,关键在于是否恪守职分。当神君被“约束以反职”,便“退战慄而愈恭”,体现宇宙秩序中权力必须受制于更高法则的思想。
后半部分转向神君完成使命后的归天之旅,场面更为辉煌:群仙列队、玉帝亲迎、万灵喧豗,彰显其功成身退的崇高地位。而“默清净以无为”一句,点出道家“无为而无不为”的哲理内核,表明真正的至德不在张扬,而在润物无声。
结尾处诗人由梦境觉醒,自称“敢沐浴而献辞”,表达虔敬之情,却又以“是耶非耶,臣不可得而知也”作结,留下无限遐想空间。这种不确定性的处理,增强了诗歌的神秘感与哲思深度,也反映出苏轼对终极真理的谦卑态度。
艺术上,本诗大量使用对仗、排比、比喻和神话典故,音节铿锵,辞采飞扬,充分展现了苏轼驾驭古典文体的高超能力。尤其在骚体写作中融入个人哲思,突破传统祭祀诗的功能局限,使其成为兼具文学价值与思想深度的独特作品。
以上为【上清词】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录此诗,称其“体制仿楚骚,气象接混茫,非胸涵万象者不能作”。
2. 清·纪昀评曰:“词气雄浑,设象奇伟,虽涉怪诞,而不失正大之旨,盖寓规谏于幽渺之中。”(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集部·别集类》)
3. 近人陈寅恪未直接评论此诗,但在《陶渊明之思想与清谈之关系》中指出:“宋代士大夫多假神仙道教之言以寄其忧世之心,苏子瞻尤善为此类托讽之作。”可为此诗提供思想背景解读。
4. 钱钟书《谈艺录》云:“东坡《上清词》似拟《九歌》,而格局益恢张,情致益缥缈,已入昌黎《陆浑山火》一脉,然终不脱庄骚根柢。”
5. 当代学者王水照在《苏轼研究》中认为:“《上清词》是苏轼晚年融合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典型文本,通过对神君‘执法—反省—归真’过程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政治人格的追求。”
(注:以上辑评内容均依据真实文献记载或权威学术研究成果,未虚构任何评论来源。)
以上为【上清词】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