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是谁教给吴地的子弟射箭与御马之术,却只落得耻笑申公因夏姬而失节?
反而使得姑苏城终被麋鹿游走(喻亡国),更让人怜惜夫差竟得到了西施这样的美人,却仍不免败亡。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翻译。
注释
1. 吴江三贤:指春秋时期吴国三位贤人,具体所指历来有不同说法,或为伍子胥、范蠡、文种,或包括孙武等人。此处画像可能泛指与吴国兴亡相关的重要人物。
2. 射御:古代六艺中的两项,即射箭与驾驭车马,象征军事训练与国家武备。
3. 吴儿:吴地的年轻人,此处代指吴国的后辈或统治者。
4. 长笑申公为夏姬:申公,或指楚国申公巫臣,他因迷恋夏姬而叛逃晋国,引发一系列政治动荡。此处借申公之事讽刺沉溺美色而误国者。
5. 却遣姑苏有麋鹿:姑苏,吴国都城(今苏州)。麋鹿游于台榭,典出《史记·淮南衡山列传》:“臣闻子胥谏吴王,吴王不用,乃曰:‘臣今见麋鹿游姑苏之台也。’”喻吴国灭亡后的荒凉景象。
6. 更怜夫子得西施:夫子,此处指越王勾践献西施以惑吴王夫差之事。西施为越国献给吴王的美人,用以迷惑其心智。得西施本为吴国一时之荣,实为亡国之兆,故言“更怜”,带有反讽意味。
7. 夫子:或指吴王夫差,亦可泛称尊称,此处语义双关。
8. 戏书:戏谑地题写,表明作者态度轻松,但内涵深刻。
9. 麋鹿:象征荒废、亡国,常用于描写昔日宫殿沦为野兽栖居之所。
10. 西施:春秋时期越国美女,被献于吴王夫差,传说其美貌使夫差沉迷酒色,不理朝政。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戏题吴江三贤画像之作,借历史人物讽喻人事,语带调侃而意含深慨。表面看似轻描淡写,实则通过吴国兴亡的历史典故,揭示权力、美色与治国之道之间的复杂关系。诗人以“戏书”为名,实寓严肃历史反思于诙谐笔调之中,体现其“以戏为讽”的艺术风格。诗中对申公、夫差、西施等人物的提及,并非单纯怀古,而是借古鉴今,暗含对当世政治与人情的隐忧。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题为“戏书”,实则寓庄于谐,借吴国兴亡之史抒发深沉感慨。首句“谁将射御教吴儿”看似询问谁在教授吴人军事技能,实则暗讽这些技能未能挽救国家命运。次句“长笑申公为夏姬”引入申公巫臣因夏姬叛国的典故,影射吴王夫差因宠幸西施而荒政亡国。第三句“却遣姑苏有麋鹿”直接点出吴国覆灭后的凄凉图景,呼应伍子胥“麋鹿游姑苏之台”的预言,极具历史沧桑感。末句“更怜夫子得西施”以“怜”字反转情感——本应庆幸得美人,却因其导致亡国而令人悲悯,反讽意味浓厚。全诗四句皆用典,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展现了苏轼融史入诗、以戏笔写沉痛的高超技艺。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此诗借吴国故事讽喻人事,语涉调侃而意存规诫,典型东坡“戏作”风格。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十六引冯舒语:“‘更怜夫子得西施’,怜字奇,是东坡特地翻案处。”
3.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五十九:“东坡题画多寓意,不独模形写貌,如《戏书三贤像》诸作,皆有寄托。”
4. 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虽未收此诗,然其论苏诗云:“苏子瞻才大学博,驱使典故如己出,往往于游戏处见庄重。”可为此诗注脚。
5.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曾指出:“宋代文人好以谐语谈史,苏轼尤为擅长,此诗即以轻快语调写兴亡之悲,深得‘寓讽于戏’之妙。”
以上为【戏书吴江三贤画像三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