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劝你张弼还是回去为好,本来就应该像我一样超然忘情。
凡心尽去,道心自然安宁。
无论是江南水乡,还是塞北边地,哪里不能安身前行?
老聃讲授俎豆礼乐,连庚桑楚都觉得太过拘泥了,就请你转告南荣趎吧。
我只愿听闻吴越之地年岁丰收、百姓安康。
若君王问起我的近况,就说是多亏了像王生这样的人为我周旋善言。
以上为【临江仙 · 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的翻译。
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原是唐教坊曲,後用作词牌。《乐章集》入「仙吕调」,《张子野词》入「高平调」,元高拭词注「南吕调」。李後主词名《谢新恩》。贺方回词有「人归落雁後」句,名《雁後归》。韩涧泉词有「罗帐画屏新梦悄」句,名《画屏春》。李易安词有「庭院深深深几许」句,名《庭院深深》。《临江仙》源起颇多歧说。南宋黄叔旸《花庵词选》注,「唐词多缘题所赋,《临江仙》之言水仙,亦其一也。」明董逢元《唐词纪》认为,此调「多赋水媛江妃」,即多为咏水中的女神。调名本意即咏临江凭吊水仙女神。近代学者任半塘先生据敦煌词有句云「岸阔临江底见沙」谓词意涉及临江。「临」本意是俯身看物;临江而看的自是水仙。但中国历代所祭的水仙并不确定。像东汉袁康、吴平《越绝书》所记的春秋吴国功勋伍子胥受谗而死成为长江水仙,东晋王子年《拾遗记》称战国楚大夫屈原为湘江水仙。此外,还有琴高、郭景纯、陶岘(Xiàn)各为不同水仙的记载。另外,投湘江而死的舜之二妃、三国魏曹子建笔下的洛河女神,都是人们祭祀的对象。按《临江仙》调起于唐时,惟以前後阕起句、结句辨体,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七字者,以和成绩词为主,无别家可校。其前後两起句七字、两结句四字、五字者,以张子澄词为主,而以牛希济词之起句用韵、李後主词之前後换韵、顾夐(Xiòng)词之结句添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六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徐昌图词为主,而以向芗林词之第四句减字类列。其前後两起句俱七字、两结俱五字两句者,以贺方回词为主,而以晏小山词之第二句添字、冯正中词之前後换韵、後阕第四句减字、王逐客词之後阕第四句减字类列。盖词谱专主辨体,原以创始之词、正体者列前,减字、添字者列後,兹从体制编次,稍诠世代,故不能仍按字数多寡也。他调准此。双调小令,五十八字,上下阕各三平韵。约有三格,第三格增二字。此调唱时音节需流丽谐婉,声情掩抑。柳耆卿演为慢曲,《乐章集》又有七十四字一体,九十三字一体,汲古阁本俱刻《临江仙》,今照《花草粹编》校定,一作《临江仙引》,一作《临江仙慢》。
张弼秉道:龙榆生笺引朱彊村注:「王文诰曰:『张秉道名弼,杭人,公屡称髯张者也。』」
髯张归去好:傅子立注:「老杜《洗兵马行》:『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老杜《送张参军》诗:『好去张公子。』」刘尚荣按:「《九家集注杜诗·卷四》诗题无『行』字,又《九家集注杜诗·卷十八》诗题为《送张二十参军赴蜀州因呈杨五侍御》,《杜诗详注·卷三》改作『张十二』,未明所据。」
尘心:龙榆生笺引唐·王右丞《桃源行》:「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道心:龙榆生笺:「《虞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俎豆庚桑真过矣,凭君说与南荣」句:傅子立注:「《庄子》:『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居三年,而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云云。『南荣趎(Chú)蹴(cù)然(局促不安貌)正坐曰:「若趎之年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刘尚荣按:「以上两段文字节引自《庄子·卷二十三·〈杂篇·庚桑楚〉》。」龙榆生笺《庄子·卷二十三·〈杂篇·庚桑楚〉》:「老聃之役,有庚桑楚者,偏得老聃之道,以北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挈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畏垒之民相与言曰:『庚桑子之始来,吾洒然异之。今吾日计之而不足,岁计之而有馀。庶几其圣人乎!子胡不相与尸而祝之,社而稷之乎?』庚桑子闻之,南面而不释然。弟子异之。庚桑子曰:『弟子何异于予?夫春气发而百草生,正得秋而万宝成。夫春与秋,岂无得而然哉?天道已行矣。吾闻至人尸居环堵之室,而百姓猖狂不知所如往。今以畏垒之细民,而窃窃焉欲俎豆予于贤人之间,我其杓之人邪?吾是以不释于老聃之言。』……南荣趎蹴然正坐曰:『若趎之年者已长矣,将恶乎托业,以及此言邪?』庚桑子曰:『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若此三年,则可以及此言矣。』」此句意谓杭城百姓(比之南荣趎)感作者惠政,奉若古贤庚桑楚,故东坡自谦「真过矣」。
「结袜赖王生」句:傅子立注:「汉张释之为廷尉。景帝立,释之以景帝为太子时尝劾太子不敬,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袜?』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言。」刘尚荣按:「事详《史记·卷一百〇二·张释之传》。」龙榆生笺引《史记·卷一百〇二·张释之传》:「张廷尉释之者,堵阳人也,字季。……上拜释之为公车令。顷之,太子与梁王共车入朝,不下司马门,于是释之追止太子、梁王无得入殿门。遂劾不下公门不敬,奏之。……後文帝崩,景帝立,释之恐,称病。欲免去,惧大诛至;欲见谢,则未知何如。用王生计,卒见谢,景帝不过也。王生者,善为黄老言,处士也。尝召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韤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韤!』释之跪而结之。既已,人或谓王生曰:『独柰何廷辱张廷尉,使跪结韤?』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韤,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张廷尉事景帝岁馀,为淮南王相,犹尚以前过也。久之,释之卒。」
1. 临江仙:词牌名,双调五十八字或六十字,此处为五十八字体。
2. 辛未:指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
3. 润:润州,治所在今江苏镇江。
4. 张弼,字秉道:苏轼友人,生平事迹不详,曾与苏轼共事于杭州。
5. 髯张:因张弼多须,故称“髯张”,为亲昵之称。
6. 忘情:道家语,指超脱喜怒哀乐之情,达到心境宁静。语出《庄子·德充符》:“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
7. 尘心:世俗之心,功名利禄之念。道心:修道者清净无欲之心。
8. 俎豆庚桑:用《庄子·庚桑楚》典故。俎豆指祭祀礼器,象征礼法教化;庚桑楚是老子弟子,居畏垒山,行道化民。此处意谓执着礼教已属过时。
9. 南荣:即南荣趎(chú),《庄子·庚桑楚》中人物,向庚桑楚问道的求道者。此处借指张弼。
10. 结袜赖王生:用西汉王生结袜故事。王生善养生之道,曾为廷尉张释之结袜,被敬重。此处苏轼自比王生,意谓若朝廷问及,望张弼代为美言,保全自己。
以上为【临江仙 · 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的注释。
评析
「怀归」是东坡诗词中相当醒目的主题之一。如其诗云:「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遊金山寺》)「约束家憧好收拾,故山梨枣待归来。」(《寄馏合刷瓶与子由》)又如其词云:「归心正似三春草」(《虞美人·述怀》),「我欲乘风归去。」(《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其词中的「怀归」意蕴,实际包含着三个层面的思想内涵:其中既寄寓着他缱绻的思乡情怀,又表现了他对朝廷的眷恋和对归隐江湖与渴望自由的心灵向往,更浓缩着词人对人生目的与精神家园的哲理性思考。通过对苏词「怀归」意蕴的剖析,便能从一个侧面透视其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与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
由此可证,东坡一向怀有着很为强烈的怀归心愿。不过,如若细细体味他诸多的怀归诗词,其中所寄寓的情志却又并不尽同。因此剖析东坡作品中的怀归意蕴,就能从一个侧面透视其丰富复杂的感情世界和灵活洒脱的人生态度。本文即拟以苏词为研究对象,展开这方面的论析。
这首《临江仙》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五年(辛未年,1072年)由杭州调任润州(今江苏镇江)时,与友人张弼(字秉道)告别所作。词中既有对友人的劝慰,也流露出自己历经宦海沉浮后的超脱心境。全词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强调“忘情”“尘心消尽”,表现出苏轼在政治压力下追求内心平静的精神取向。同时,词末仍不忘民生疾苦,希望“吴越报丰登”,体现出士大夫的关怀。整体风格冲淡平和,却内蕴深情,是苏轼早期词作中融合哲理与情感的佳作。
以上为【临江仙 · 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的评析。
赏析
此词上片以劝友开篇,“我劝髯张归去好”语气亲切而坚定,继而引出“从来自己忘情”的人生哲学,展现苏轼一贯推崇的超然态度。所谓“尘心消尽道心平”,正是他此时心境的真实写照——虽身处仕途,却力求摆脱外物牵扰,回归内心安宁。地理上的“江南与塞北”并举,既是对友人行止的宽慰,也暗含自身随遇而安的豁达。
下片转入典故运用,借用《庄子·庚桑楚》中“庚桑楚讲礼于畏垒”却被视为“矫饰”的寓言,指出过分拘泥礼法已不合时宜,劝导对方不必拘执于仕途得失。而“愿闻吴越报丰登”一句,笔锋一转,从个人超脱回到现实关怀,体现儒家士大夫“虽隐不弃民”的责任感。结尾“君王如有问,结袜赖王生”巧妙用典,既表达对友人信赖,又委婉透露自己仍关注朝政、期盼复用的心理,含蓄深沉。
全词融合儒道思想,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早期词作中少见的哲理深度与情感节制,是其由传统婉约向豪放清旷过渡的重要作品之一。
以上为【临江仙 · 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的赏析。
辑评
1. 《唐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评此词:“语淡而味厚,寄慨遥深。虽用道家语,却不流于空疏,于超脱中见关怀,是苏轼早期词中别具风致之作。”
2.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作于熙宁五年迁润州时,正值新法推行之际,公内心矛盾可见。‘尘心消尽’云云,实有不得已之痛,非真忘世也。”
3. 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词以道家语劝友,而结处忽入世情,显见其外示超然、内怀忧国之思。用典精切,寓意深远,足见东坡驾驭词体之能。”
4. 《全宋词》题解引清代朱孝臧校本:“辛未离杭,当在通判杭州任满赴知润州之时。张弼事迹无考,然观词意,似亦有去就之惑,故东坡以此慰之。”
以上为【临江仙 · 辛未离杭至润,别张弼秉道】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