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泉眼如杯,泉水自石眼中涌出,举世罕见;若要明白当年“杯渡”僧人以杯渡水的传说,便知那不过是凡夫俗子的想象。可叹那机智善辩的维摩居士,竟将江湖浩渺之景,戏谑般地收入钵盂之中。
以上为【游中峯杯泉】的翻译。
注释
1. 中峯杯泉:指杭州天目山中峰的一处泉水,因泉眼形似杯而得名,为当地名胜。
2. 石眼:岩石上的孔穴,此处形容泉眼如杯状嵌于石中。
3. 杯泉:泉水从石孔中涌出,状如杯盛水,故称。
4. 举世无:天下罕见,极言其奇。
5. 杯渡:佛教传说中的神异僧人,相传他常以木杯浮水而行,称为“杯渡禅师”。
6. 要知:要知道、应当明白。
7. 凡夫:佛教术语,指未觉悟的普通人。
8. 可怜:可叹,含有惋惜或调侃之意。
9. 狡狯(jiǎo kuài):机智灵活,此处带有戏谑意味。
10. 维摩老:指维摩诘居士,佛教《维摩诘经》中的主要人物,以智慧辩才著称,能示现神通而不执于相。“戏取江湖入钵盂”出自《维摩诘经》,谓其以神通力将三千大千世界纳入一钵之中,显示“芥子纳须弥”的不可思议境界。
以上为【游中峯杯泉】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游历中峯(即天目山中峰)时所作,借山水奇景抒写禅理妙趣。全诗以“杯泉”起兴,由自然奇观转入佛教典故,通过“杯渡”与“维摩入钵”的对比,展现对禅意境界的深刻体悟。前两句看似写实,实则设问,引出“凡夫”与“圣者”之别;后两句以“可怜”“戏取”等语,寓庄于谐,既赞维摩诘之超然智慧,又暗含对执相求法者的讽喻。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体现了苏轼融禅入诗、亦庄亦谐的独特风格。
以上为【游中峯杯泉】的评析。
赏析
本诗虽短,却层次分明,意趣盎然。首句“石眼杯泉举世无”直写眼前奇景,突出其天然巧成、世间罕见。次句陡转,由实入虚,引入“杯渡”传说,并断言其“是凡夫”,暗示执着神通、依赖外物者终非究竟,不过凡俗之想。第三句“可怜狡狯维摩老”笔调一转,以“可怜”反衬敬意,实为赞叹维摩诘之超凡智慧。末句“戏取江湖入钵盂”化用佛典,以“戏”字点出圣者游戏神通、不拘形迹的自在境界。全诗在对比中凸显禅理:凡夫拘于形迹,圣者超然物外。苏轼借此表达对禅宗“即心即佛”“不立文字”思想的领悟,也体现其“以禅入诗”的艺术追求。语言看似轻松诙谐,实则蕴含深意,耐人寻味。
以上为【游中峯杯泉】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因景发悟,托物寄怀,以杯泉起,以钵盂结,皆取象于器而归旨于空,可谓善喻者矣。”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集辑注》:“前二句说常情,后二句翻案,维摩之‘戏取’,正所以破‘杯渡’之执,东坡禅理,于此可见一斑。”
3.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戏取江湖入钵盂’,七字有千钧之力,非但写景,实写出胸中丘壑,与禅机打成一片。”
以上为【游中峯杯泉】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