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白露降临在丛草之上,碧蓝的天空卷动着轻薄的云彩。
那一轮孤光皎洁的明月,是为谁而来呢?仿佛专为我与你而降临。
水天相接,光影浮动,仿佛包围了我们四周;银河仿佛倾落,倒映在我们的酒杯之中。
它使我的内心如冰雪般澄澈,不再受酒曲发酵之醺醉所扰。
只遗憾琴尚有弦,拨动时惊起游鱼,扰乱了湖面的波纹。
纵然弹奏的是旧日曲调,但灵敏的耳朵已听不出往昔的韵味。
美好的时光转瞬即逝,俯仰之间已然错过,哪里还分得清是清晨还是黄昏?
我早已明白,在这一生之中,清明的道眼绝不会被尘世浑浊所遮蔽。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的翻译。
注释
1. 白露下众草:指节令已入白露,露水凝于草间,点明时间背景。
2. 碧空卷微云:晴朗的天空飘着淡淡的云彩,渲染清朗氛围。
3. 弧光:指月亮,因其独悬夜空,故称“孤光”。
4. 水天浮四座:湖面倒映天光,仿佛天地浮现在席间,形容视野开阔、景物交融。
5. 河汉落酒樽:银河倒映在酒杯中,极言夜空清澈、湖面平静,亦有夸张与浪漫色彩。
6. 冰雪肠:比喻内心纯净、不染俗尘。
7. 曲檗(qū bò):酿酒用的酒曲,代指酒。此处谓不因饮酒而昏乱。
8. 出鱼乱湖纹:弹琴声惊动水中游鱼,打破湖面平静的波纹,暗喻扰动自然之静美。
9. 哀弹奏旧曲:虽奏旧曲,却觉音韵不再,寓人生变迁、心境不同。
10. 道眼无由浑:指内心清明的“道性”不会被世俗污染。“道眼”指洞察真理的智慧之眼。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的注释。
评析
此诗作于苏轼贬谪期间,借西湖观月听琴之景,抒发超然物外、守持本心的情怀。全诗以自然景象为引,逐步深入至哲理层面,由景入情,由情入理,体现出苏轼“物我两忘”“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与精神追求。诗人通过月、水、琴、酒等意象,构建出空灵澄澈的意境,表达对世俗纷扰的超越和对心灵清明的坚守。尤其末句“悬知一生中,道眼无由浑”,彰显其坚定的人生信念与高洁人格。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的评析。
赏析
本诗以“观月听琴”为题,实则借景抒怀,展现苏轼在逆境中仍能保持精神高蹈的境界。开篇写景清丽高远,“白露”“碧空”勾勒出秋夜静谧之美,随即引入“孤光”,将月拟人化,赋予其情感与目的,拉近人与自然的距离。中间四句极富想象力,“水天浮四座”“河汉落酒樽”以宏大视角描绘宴饮之境,将宇宙纳入杯盏,体现东坡特有的豪放与通透。
“使我冰雪肠,不受曲檗醺”一句转折,表明诗人非借酒避世,而是以明月清辉净化心灵。琴声扰鱼、旧曲难复,既是写实,亦含哲思:美好事物易被破坏,往昔不可追。结尾升华主题,“良时失俯仰”感慨光阴易逝,而“道眼无由浑”则坚定地宣告精神不灭、本心不昧。全诗语言洗练,意境深远,融合儒释道思想,堪称苏轼哲理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评苏轼诗:“才气纵横,意境超迈,每于寻常景物中发千古幽情。”此诗正见其妙。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河汉落酒樽’奇想,与太白‘欲上青天揽明月’同其逸兴。”
3. 清·沈德潜《说诗晬语》:“东坡七古,驰骤处似李太白,沉着处似杜少陵,而自具旷达之致。”此诗兼得二者之长。
4. 近人陈寅恪言:“苏子瞻之诗,多寓哲理于山水,非徒写景也。”此诗“道眼无由浑”一句,足证其言。
5. 《历代名贤确论》引黄庭坚语:“东坡每于月下听琴赋诗,皆有出尘之想,此其所以不可及也。”
以上为【九月十五日,观月听琴西湖示坐客】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