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此生本如江海间自由遨游,寄身天地,超然物外;一旦落入尘世纷扰之中,便难以抽身自拔。
还未能像司马相如那样功成归蜀,却只能如南朝何逊般滞留扬州,徒然吟咏风月。
如今又见秋日白酒伴黄菊盛开,令人感时伤怀;所幸容颜尚好,红润的面色还能映照乌黑的鬓发。
当务之急是抓紧时间著书立说,成就千载不朽之业;想来像虞卿那样甘于困顿、不避穷愁的贤士,也未必会厌倦这样的境遇。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倅扬州】的翻译。
注释
1. 次韵:按照原诗的韵脚和次序用韵作诗,是唱和诗的一种形式。
2. 王定国:即王巩,字定国,北宋文人,苏轼友人,因“乌台诗案”受牵连被贬。
3. 倅扬州:任扬州通判。倅,副职,此处指通判一职。
4. 天游:指精神或身体超脱尘世,自由遨游于天地之间。
5. 红尘:指世俗社会,人间纷扰。
6. 相如还蜀道:指司马相如功成名就后返回故乡蜀地。典出《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7. 何逊在扬州:何逊为南朝梁代诗人,曾任扬州法曹,以咏梅花著称,常被用来比喻文人羁旅、怀才不遇。
8. 白酒催黄菊:秋日饮酒赏菊,暗含时光流逝、人生易老之叹。
9. 朱颜映黑头:形容年华未老,容颜尚好,尚有精力作为。
10. 虞卿应未厌穷愁:虞卿为战国时期赵国上卿,后弃官著书,困顿著《虞氏春秋》。此处以虞卿自况,表达虽处穷困而不悔之意。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倅扬州】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为唱和王定国(王巩)任扬州通判而作,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漂泊、仕途坎坷的感慨,以及在困顿中仍不忘著书立说、追求精神不朽的志向。全诗情感深沉,既有对现实的无奈,也有对理想的坚守。通过借用历史人物典故,苏轼将个人命运与古人遭遇相比照,既显豁达,又含悲慨。尾联以“火急著书”收束,凸显其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即便身处逆境,亦不改其志。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倅扬州】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首联以“江海寄天游”开篇,展现诗人原本超然物外的理想境界,而“一落红尘不易收”则陡转直下,道出陷入仕途纷扰、难以脱身的现实困境,形成强烈对比。颔联巧用两个历史人物典故:司马相如功成归乡,反衬自己不得归隐;何逊滞留扬州,正合王定国当下处境,双关巧妙,意味深长。颈联转入眼前景事,“白酒”“黄菊”点明时节,亦寓感时伤怀之情;“朱颜映黑头”则稍作振起,流露出对生命力尚存的欣慰。尾联直抒胸臆,“火急著书”体现苏轼强烈的文化使命感,而“虞卿应未厌穷愁”则以古贤自励,表明安于困顿、志在千年的精神境界。全诗融情入典,沉郁中见豪迈,哀而不伤,体现了苏轼典型的旷达风格。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倅扬州】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此诗感慨身世,而语极洒脱,所谓‘哀而不伤’者也。”
2. 《宋诗钞》引查慎行语:“次韵最难工,此诗用典贴切,情致宛转,非大家不能到。”
3. 《苏诗补注》施元之注:“相如、何逊二句,双关王定国之贬与己之羁旅,意在言外。”
4. 《历代诗话》引翁方纲评:“‘火急著书’四字,见东坡急于立言之心,非独自遣,实有担当。”
5. 《唐宋诗醇》评曰:“跌宕感慨,而出之以清丽,东坡之妙在此。”
以上为【次韵王定国倅扬州】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