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草木生长需阴阳调和对称,若缺其一便无法芬芳繁茂。
初生绿叶时阳气先导发动,次绽红花则阴气随后相随。
寻常只道此理是日常法则,但阴阳往复的真谛谁人知晓?
奉劝学道求真的诸位君子:不识阴阳本质莫要轻狂讥讽。
以上为【七言四韵十六首】的翻译。
注释
两齐:阴阳平衡、对称统一(源自《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
阳先唱:阳气主导生发(《周易·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
阴后随:阴气承接成形(《周易·坤卦》“至哉坤元,万物资生”)。
常道:世俗认知的规律(《道德经》“道可道,非常道”)。
真源:阴阳转化的本源法则(内丹学指“先天一炁”)。
强嗤:盲目讥笑(暗指不懂丹道者妄加批判)。
以上为【七言四韵十六首】的注释。
评析
张伯端此诗体现了宋代内丹学的理论特色:
科学化表达:将抽象阴阳理论具象为草木生长现象,符合宋代“格物致知”的哲学倾向。
批判性立场:针对当时偏重孤修(重性功轻命功)的流弊,强调阴阳双修的必要性。
道禅融合:诗中“常道”“真源”之辨,既承道家“有无相生”思想,又暗合禅宗“不立文字”的超越性。
以上为【七言四韵十六首】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草木喻丹道,构建了一套完整的修炼哲学:
自然隐喻系统:用植物生长(绿叶→红花)类比内丹修炼中阳气初生、阴血涵养的过程(“取坎填离”之功)。
认知层次对比:“常道”(日用常识)与“真源”(阴阳本质)形成张力,揭示丹道超越表象的深层规律。
训诫性收束:末两句直指丹道核心——阴阳理论是修炼根基,呼应《悟真篇》总纲“学人不达阴阳理,强坐枯禅是痴迷”。
以上为【七言四韵十六首】的赏析。
辑评
清代董德宁《悟真篇正义》:“‘阳先阴后’四字,尽泄乾坤橐籥之机,乃龙虎丹法之枢要。”
近代陈撄宁《道教与养生》:此诗揭示“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之理,草木生长为顺行,丹功修炼则需逆转阴阳。
法国道教学者施舟人:张伯端通过植物隐喻,使中国炼丹术从神秘主义转向自然哲学论证。
此诗绝非普通咏物诗,而是以草木为喻的丹道宣言。它既批判了脱离阴阳谈修行的空疏之风(针对部分禅修与清修派),又构建了“阴阳互根→颠倒逆用→归根复命”的内丹理论框架。诗中“芳菲”不仅是草木荣枯之象,更是成就金丹时身心升华的隐喻,彰显了宋代丹道“道法自然”的实践智慧。
以上为【七言四韵十六首】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