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清香之气本就值得珍爱,味道浓烈并非它的本性。
为何那些浅薄无知之辈,反倒将花朵当作真美。
菖蒲花奇特却难被看见,举世之人都忌讳它的辛烈。
谁能辨识并拔擢这仙人之骨,我愿它如灵芝幼苗般受珍重。
以上为【菖蒲】的翻译。
注释
味厚非所伦:菖蒲气味清香而非浓艳,谓其不与人争艳
缺缺徒:浅薄无知之人(缺缺:浅薄貌)
花为真:以花朵为审美标准(菖蒲以根茎入药,花不显眼)
忌辛:双关语,既指菖蒲辛烈之气,亦喻正直之士的刚劲品格
擢仙骨:辨识提拔具有仙风道骨的高士(菖蒲自古被视为仙草)
芝苗:灵芝幼苗,象征高洁珍稀之物
以上为【菖蒲】的注释。
评析
本诗借咏菖蒲寄托了对君子品格的推崇与世俗偏见的批判。前两联通过“香清”与“味厚”、“本质”与“花”的对比,确立菖蒲内在美的价值取向。后两联更进一层,以“花奇不可见”暗喻真才隐而不彰,“举世忌辛”直指社会对耿直之士的排斥。尾联“擢仙骨”的呼吁,既是对隐逸高士的期许,也蕴含诗人对理想人格的坚守。
以上为【菖蒲】的评析。
赏析
此诗在咏物传统中注入深刻的理学思考。首联以道家“清静自守”理念定位菖蒲品性,颔联用“缺缺徒”与“花为真”构建世俗与真知的认知冲突,颈联“举世忌辛”暗含屈原“众不可户说兮”的孤愤,尾联则化用《楚辞》香草意象,将擢拔仙草的诉求升华为对人才甄选机制的期待。全诗通过植物学特征(辛香、隐花)与人格象征(清直、隐德)的完美契合,展现了宋代咏物诗“格物明理”的典型特征。
以上为【菖蒲】的赏析。
辑评
清·吴之振《宋诗钞》:“公是先生诗根柢经术,此篇咏物见志,有屈子香草遗音。”
现代·钱钟书《宋诗选注》:“刘敞《菖蒲》寄寓人才观,‘忌辛’二字道尽古今才士困厄之由。”
现代·程杰《中国咏物诗传统视野中的宋代咏物诗》:“此诗在物性开掘中注入士人精神,菖蒲‘仙骨’意象成为宋代道德理想的载体。”
以上为【菖蒲】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