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纤细如玉笋的手指轻轻掀开锦绣门帘,一心偷偷地窥看那绿萝嫩尖。使君您戴着三尺高的毬头帽,须知从前这帽子就只盖得住屋檐。
以上为【张无尽过黄州,徐君猷为守,有四侍人,姓为孙、姜、阎、齐、适张夫人携其一往婿家,既暮復还,乃阎姬也,最】的翻译。
注释
1. 张无尽:即张商英,字无尽,北宋官员,但此处或为误记或泛指他人,因张商英与苏轼交集不多,或为后人传抄之误。
2. 黄州:今湖北黄冈,苏轼于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此居住多年。
3. 徐君猷(yóu):徐大受,字君猷,时任黄州知州,是苏轼在黄州期间的好友,待之甚厚。
4. 四侍人:指徐君猷家中的四位侍妾。
5. 孙、姜、阎、齐:四位侍妾的姓氏。
6. 张夫人携其一往婿家:据背景所述,张无尽之夫人带其中一位侍妾前往女婿家。
7. 阎姬:姓阎的侍妾,即诗中所指之人。
8. 玉笋纤纤:形容女子手指洁白修长,如玉制的嫩笋。
9. 毬头帽:宋代官员所戴的一种高顶帽子,又称“幞头”,形制较高,常为官吏标志。
10. 须信从来只有檐:双关语,“檐”既指屋檐,亦谐音“严”或暗喻“虚有其表”,讽刺帽子虽高,却不过如屋檐一般空具外形。
以上为【张无尽过黄州,徐君猷为守,有四侍人,姓为孙、姜、阎、齐、适张夫人携其一往婿家,既暮復还,乃阎姬也,最】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在黄州时期所作,带有典型的戏谑与机锋并存的风格。表面上写的是侍女偷看使君(地方长官徐君猷)的情景,实则借物喻人,暗含对官场人物或友人外貌、行为的调侃。诗中“三尺毬头帽”极言其高,而“只有檐”则语带双关,既可解为帽子高得像屋檐,又似讽其位高而无实,徒有其表。全诗语言轻巧,用典自然,体现了苏轼在贬谪生活中以幽默化解苦闷的人生态度。
以上为【张无尽过黄州,徐君猷为守,有四侍人,姓为孙、姜、阎、齐、适张夫人携其一往婿家,既暮復还,乃阎姬也,最】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形式上是一首七言绝句,语言诙谐,意趣盎然。首句“玉笋纤纤揭绣帘”描绘侍妾轻启帘幕的动作,姿态娇美,富有画面感;次句“一心偷看绿萝尖”表面写她好奇观望庭院植物,实则暗示其偷窥使君,含蓄而风趣。后两句转为调侃徐君猷的高帽,“三尺毬头帽”夸张其高度,令人忍俊不禁;“须信从来只有檐”则妙语双关,既像是说帽子高得像屋檐,又似讽刺其官位虽高却无实权或见识,仅具形式。这种以日常琐事入诗、寓庄于谐的手法,正是苏轼在黄州时期诗风的典型体现——于平淡中见智慧,于戏谑中藏深意。同时,也反映出他与徐君猷之间亲密无间的友情,方能如此直言不讳地调侃。
以上为【张无尽过黄州,徐君猷为守,有四侍人,姓为孙、姜、阎、齐、适张夫人携其一往婿家,既暮復还,乃阎姬也,最】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收录此诗,编者按语指出:“此诗疑为戏作,或涉当时黄州官场轶事,语带双关,讽而不露。”
2. 清代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曰:“此等诗看似滑稽,实含寄托。‘毬头帽’之讽,或讥时俗重形仪而轻实德。”
3. 近人孔凡礼《苏轼年谱》载:元丰年间苏轼居黄州,与太守徐君猷交好,常有诗酒唱和,此类小诗多为即兴之作,反映彼时生活情趣。
4. 《宋诗纪事》卷二十八引《东坡诗话》云:“东坡在黄州,尝作小诗调徐守,人皆绝倒,而徐亦不以为忤,可见交情之厚。”
以上为【张无尽过黄州,徐君猷为守,有四侍人,姓为孙、姜、阎、齐、适张夫人携其一往婿家,既暮復还,乃阎姬也,最】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