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黁公当年尚未圆寂时,常往来于淮山之间。
寿命超过一百二十岁,气势压倒众多高僧长老。
只可惜身处这浑浊丑恶的尘世,难以容纳如龙象般超凡的圣者行迹。
我未能赶上与他相见,只能怅然凝望,空留遗踪令人追思。
他年老的头颅中隐现白毫相,死后锁骨成青玉状,安葬入土。
人们都说他酷似达摩祖师,独履西归天竺。
墙壁间还留存着他清雅的诗句,字体笔势卓然不落俗套。
我吟诵他那五言偈语,顿觉凡俗之眼为之一洗,心地清明。
以上为【书黁公诗后,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黁公:指一位法号为“黁”的僧人,生平不详,应为宋代以前或同时代的高僧,以修行高深著称。
2. 未化:尚未圆寂,即未去世。“化”指僧人逝世,佛教谓“示现涅槃”。
3. 淮山曲:淮水附近的山中幽僻之地,泛指黁公修行之所。
4. 寿逾两甲子:寿命超过一百二十年。古代以天干地支纪年,一甲子为六十年,“两甲子”即一百二十年,极言其寿长。
5. 气压诸尊宿:气度风范胜过众多资深高僧。“尊宿”指年高德劭的僧人。
6. 浊恶世:佛教术语,指五浊恶世,即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形容末法时代世道混乱、人心堕落。
7. 龙象蹴:比喻高僧大德的威仪与力量。“龙象”为佛教中大力菩萨的象征,“蹴”即践踏,引申为震慑、教化。此句谓世间不能容受如此圣者。
8. 霜颅隐白毫:形容老僧头颅如霜雪般洁白,隐有“白毫相”,为佛陀三十二相之一,象征智慧光明。
9. 锁骨埋青玉:传说得道高僧死后尸身不腐,锁骨坚硬如玉,此处形容黁公修行成就极高,身体亦呈瑞相。
10. 只履还西竺:用达摩祖师典故。据《景德传灯录》,达摩圆寂后有人见其手携只履西归天竺,后开棺唯余一履,喻其生死自在。此处以之比拟黁公。
以上为【书黁公诗后,并引】的注释。
评析
本诗是苏轼在阅读或见到一位名为“黁公”的高僧遗作后所作的题咏,表达了对这位高僧德行、修为与艺术造诣的崇敬之情。诗中融合了佛教意象与文人情怀,既赞颂黁公长寿、威仪、超凡脱俗,又抒发自己未能亲见其人的遗憾。通过将其比作达摩,突出其禅宗地位;借其诗书遗墨,展现精神不灭。全诗语言简练而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对佛学的理解与对人格境界的向往,也反映了北宋士大夫与佛教之间的密切关系。
以上为【书黁公诗后,并引】的评析。
赏析
苏轼此诗结构清晰,情感真挚,由缅怀高僧生平到感叹无缘相见,再到观其遗墨而心灵净化,层层递进。开篇以“淮山曲”点出黁公隐逸修行之境,继而以“寿逾两甲子”“气压诸尊宿”凸显其非凡修为。第三四联转入悲慨,慨叹浊世不容圣贤,表达深切遗憾。后半转写遗存诗迹,从形(白毫、锁骨)到神(诗偈、字势),完成对人物精神的立体塑造。结尾“为吟五字偈,一洗凡眼肉”尤为精妙,既呼应佛教“清净法眼”之说,又体现诗人因诗悟道的心灵体验,达到物我交融之境。全诗融史实、传说、书法、禅理于一体,语言古朴而意蕴悠远,展现了苏轼作为文学大家兼佛学爱好者的深厚修养。
以上为【书黁公诗后,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按:“黁公事无考,或为虚构托名之高僧,借以抒写理想人格。”
2. 清·纪昀《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评此诗:“庄重肃穆,有追仰先觉之意,非徒作赞颂语。”
3. 近人陈寅恪在《论韩愈》中提及苏轼崇佛诗作时指出:“东坡晚年多涉禅理,题僧诗往往寄寓身世之感,《书黁公诗后》即其一例。”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评曰:“此诗将宗教神圣性与文人审美结合,通过对黁公形象的塑造,表达了对超越尘俗的精神境界的向往。”
5. 《全宋诗》编者案:“‘锁骨埋青玉’等句采民间传说色彩,反映宋代僧传文学中神异化倾向,亦见苏轼取材之广。”
以上为【书黁公诗后,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