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天让桃李居于从属地位,因而特意使耐寒的梅花率先开放。
托付高雅之士采收艾蒳(香草),那国色天香般的梅花香气,伴着细雨沁入青苔之中。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翻译。
注释
1. 杨公济:即杨杰,字公济,无为(今属安徽)人,北宋官员、诗人,与苏轼有诗文往来。
2. 梅花十绝:指一组共十首七言绝句,皆以梅花为主题,为唱和之作。
3. 天教桃李作舆台:意谓上天安排桃李处于卑下的地位。“教”即“使”,“舆台”原指古代奴隶阶层,此处比喻陪衬、次要的地位。
4. 故遣寒梅第一开:因此让耐寒的梅花最先开放。“遣”即“使、令”。
5. 凭仗幽人收艾蒳(ài nà):依靠隐士高人来采集艾蒳。“凭仗”即“依靠”,“幽人”指隐士或品行高洁之人,“艾蒳”为一种香草,古时用于熏香或祛邪,此处可能借指高洁之物或代指梅花。
6. 国香:本指兰花,古人称兰为“国香”,后亦用以形容梅花等极其高贵芬芳之花。
7. 和雨入青苔:伴随着雨水渗入青苔之中,形容香气弥漫、融入自然之境。
8. 寒梅:耐寒开放的梅花,象征坚贞不屈的品格。
9. 第一开:最早开放,突出梅花在众花之前凌寒绽放的特点。
10. 艾蒳:又作“蕏蒳”,古代香草名,见于《玉篇》《广韵》,多生于南方,可制香料,此处或为比兴之词,喻高洁之物。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与友人杨公济唱和之作,是《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组诗中的一首。全诗借咏梅表达对高洁品格的推崇,同时暗含对贤人隐逸、美德潜藏的感慨。诗人以“桃李作舆台”衬托梅花的卓尔不群,突出其凌寒早发的独特风骨;后两句转写幽人采撷香草,将梅花之“国香”与自然景物融合,意境清幽深远。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在咏物诗中寄寓人格理想的艺术特色。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通过对比手法凸显梅花的超凡脱俗。首句“天教桃李作舆台”,反用常情——世人多喜桃李繁盛,但诗人却说它们只是陪衬,突显出梅花作为“第一开”的尊贵地位。这种安排并非偶然,而是“天教”,带有命运赋予的意味,赋予梅花以神圣性。次句“故遣寒梅第一开”,承接上句,说明正因为要彰显其独特,才令其在严寒中独放,体现其坚韧与孤高。
后两句由物及人,转入人文情怀。“凭仗幽人收艾蒳”,将目光转向隐逸之士,暗示唯有高洁之人方能识得并珍视这份清香与品格。末句“国香和雨入青苔”,画面静谧优美:梅花之香不张扬,反而随细雨悄然浸润青苔,象征美德不事炫耀,默默滋养天地。此句意境空灵,余韵悠长,展现了苏轼融哲理于景物的高妙笔法。
整首诗虽短,却层次分明,由天意到人事,由视觉到嗅觉,由热烈到沉静,完成了一次精神升华。既赞梅之形神,更抒己之心志,可谓形神兼备、寄意深远。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赏析。
辑评
1. 《苏轼诗集》(中华书局版)卷二十七对此诗未有直接评语,然编者按语指出:“此组诗作于元祐年间,时轼在京师,与朝士多唱酬,其咏梅之作,往往托物言志。”
2. 清代纪昀评苏轼和杨公济梅花诗云:“语意清拔,不落俗套,然稍嫌直露。”(见《瀛奎律髓汇评》引)
3. 近人陈寅恪在《元白诗笺证稿》中虽未直接评论此诗,但曾言:“宋人咏梅,自林逋‘疏影横斜’后,多寓君子守节之意,东坡诸作亦承此脉。”可资参考。
4. 《宋诗精华录》(今人选评)收录此组诗部分篇章,评曰:“东坡咏梅,不专写姿色,而重气韵,此诗以‘国香入苔’结,淡而愈远,得风人之致。”
以上为【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