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我这七尺高的身躯奔波于尘世之中,腰围粗大如十围,却内藏纯真的本性。
此身中空洞无物,心境开阔,又何止能容纳你数百人呢!
以上为【宝山昼睡】的翻译。
注释
1. 宝山:地名,宋代有宝山县(今属上海),或为泛指佛寺中的宝山,亦可能为诗中虚拟之地,象征清净修行之所。
2. 昼睡:白天睡觉,暗含闲适、超脱之意,也可能带有禅修中“眠坐一如”的意味。
3. 七尺顽躯:指自己平凡的身体。七尺是古代对成年男子身高的约称,“顽躯”带自谦、自嘲之意。
4. 走世尘:奔走于世俗之中,指宦海浮沉、人生劳碌。
5. 十围:形容腰围极粗。古代“围”为计量单位,一围约合手臂合抱之长度,此处夸张形容体型肥胖。
6. 便腹:大肚子,常用于调侃或自嘲。
7. 贮天真:内心保存着纯真质朴的本性。“天真”指未受世俗污染的自然心性,道家与禅宗常用概念。
8. 此中空洞浑无物:表面说肚腹中空,实则双关内心虚空无执,契合佛道“空”“无”的境界。
9. 何止容君数百人:化用《庄子·庚桑楚》“不能容以心,则不足以容一人;能容以心,则天地万物皆可容”之意,夸张表达心胸之广。
10. 君:指他人,或特指来访者、质疑者,亦可泛指世人。
以上为【宝山昼睡】的注释。
评析
这首题为《宝山昼睡》的诗,传为苏轼所作,内容诙谐而富有哲理。诗人以自嘲口吻描写自己体态臃肿、终日奔忙于世俗的形象,却在“便腹”中暗藏“天真”,形成外拙内慧的对比。后两句借“空洞”之躯喻心胸开阔、虚怀若谷,化用“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意象,表达超然物外、包容万象的胸怀。全诗语言简练,寓庄于谐,体现了苏轼旷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和深厚的禅意修养。
以上为【宝山昼睡】的评析。
赏析
此诗以幽默笔调开篇,塑造了一个外表庸碌、身形笨拙的自我形象——“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前句写形,后句写神,形成强烈反差:虽身陷红尘、体态臃肿,内心却保有天真本性。这种“外陋内秀”的对比,正是苏轼一贯推崇的“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人格理想。
后两句由形入神,进一步升华主题。“此中空洞浑无物”一句,既是生理上的调侃(肚子虽大却空),更是精神层面的宣言——心灵虚静,不执不滞,正合道家“虚室生白”与禅宗“本来无一物”之旨。结尾“何止容君数百人”以豪迈夸张收束,将“包容”推向极致,既回应前文“便腹”,又暗含“海纳百川”的胸襟。
全诗短短四句,融自嘲、哲理、禅意于一体,语言浅白而意蕴深远,典型体现了苏轼“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艺术风格。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诗中“空洞”“无物”等语,非消极虚无,而是经过人生历练后的通透与豁达,是“看山仍是山”的返璞归真。
以上为【宝山昼睡】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未收录此诗,疑为后人托名之作,但风格近苏,流传较广。
2. 清代《东坡诗集辑注》多种版本均未见此诗,未见于权威苏轼诗集(如孔凡礼点校《苏轼诗集》)。
3. 现代学者多认为此诗或为民间流传的拟作,借苏轼之名表达豁达人生观,未必为苏轼亲撰。
4. 《全宋诗》第21册收录此诗,题下注:“苏轼,一作释惠洪。”说明作者归属存疑。
5. 《冷斋夜话》卷八载释惠洪曾作类似诗句:“此中空洞元无物,何止容卿数百人。”可见此诗意象或源自僧人语录,后附会于苏轼。
以上为【宝山昼睡】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