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拄着拐杖走入寺庙大门,放下拐杖向佛像恭敬作礼。
我本是翰林院的仙人,如今被贬谪到海南边远村落。
多世以来的宿业似乎已尽,唯有体内一气在深夜中存续。
清晨随着老鸦啼叫起身,饿时以扶桑初升的朝阳为食。
光明圆满如摩尼宝珠,辉映照耀如同玻璃盆般清澈。
从佛法印证而来,渐渐感到烦恼魔障退避奔逃。
闲静中看着树影随日转至正午,静坐直到傍晚钟声响起。
收敛收束一生纷繁之心,唯余一点心光耿耿,聊以自暖。
以上为【入寺】的翻译。
注释
1. 曳杖:拖着拐杖,形容年老或行动迟缓。
2. 辑杖挹世尊:放下拐杖,向佛像行礼。辑,敛收;挹(yì),通“揖”,作揖致敬;世尊,佛教对佛陀的尊称。
3. 玉堂仙:指翰林院学士,苏轼曾任翰林学士,故自称“玉堂仙”。玉堂为翰林院别称。
4. 谪来海南村:指绍圣四年(1097年)苏轼被贬至儋州(今海南儋州),为人生最后贬所。
5. 多生宿业尽:佛教语,谓多世以来的罪业因缘已尽。宿业,前世或往昔所造之业。
6. 一气中夜存:道家语,指体内元气在深夜静定时存续不息。一气,即先天之气,为生命根本。
7. 扶桑暾:扶桑为传说中日出之处;暾(tūn)指初升的太阳。此处以朝阳为食,喻精神滋养。
8. 摩尼珠:梵语“mani”音译,意为宝珠,佛教中象征清净智慧。
9. 玻璃盆:比喻心境澄明如玻璃盆般透明清净。
10. 佛印可:得到佛法印证。佛印,禅宗语,指心法相契、印证真谛;可,认可、印可。
以上为【入寺】的注释。
评析
此诗题为《入寺》,是苏轼晚年贬谪海南时期所作,展现了他在困顿逆境中转向佛教寻求精神慰藉的心路历程。诗中融合了道家“一气”之说与佛教“宿业”“魔忙”等概念,体现出苏轼儒释道三教圆融的思想特征。全诗结构清晰,由入寺动作起笔,继而自述身世、修行体悟,终以静坐收心作结,情感由外而内、由动而静,层层深入。语言质朴而意境高远,于平淡中见深邃,是苏轼晚期诗歌中体现其超然境界的代表作之一。
以上为【入寺】的评析。
赏析
这首诗以“入寺”为题,实则是一次心灵的归隐与净化之旅。开篇“曳杖入寺门”一句,既写实又象征,步履蹒跚中透出沧桑感,而“辑杖挹世尊”则表现出对佛法的虔诚与谦卑。诗人自比“玉堂仙”,却落得“海南村”的贬所,强烈的反差凸显命运无常,也暗含自嘲与超脱。
“多生宿业尽,一气中夜存”二句,巧妙融合佛教轮回观与道家养生论,表达出历经磨难后身心沉淀的状态。接下来“旦随老鸦起,饥食扶桑暾”极富想象力,将自然之景化为精神食粮,展现诗人苦中作乐、天人合一的境界。
“光圆摩尼珠,照耀玻璃盆”以瑰丽意象描绘内心清明,如同宝珠放光,映彻心湖,是禅定中的顿悟体验。“来从佛印可,稍觉魔忙奔”进一步点明佛法对烦恼的降伏之力。
后半段转入日常修行图景:“闲看树转午,坐到钟鸣昏”,时间在静默中流逝,心亦随之沉静。结尾“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尤为动人——将一生波澜壮阔的情感与志业收摄于一点心光之中,不求外耀,但求内温,正是苏轼晚年“归心于内”的真实写照。
全诗语言简淡,意象空灵,情思深沉,体现了苏轼在绝境中通过佛教修行实现精神超越的艺术高度。
以上为【入寺】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冷如秋月,照彻肺腑。盖公晚年渡海,万念俱灰,惟有此一点灵明不灭,故能出语如此。”
2. 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四十三:“‘敛收平生心,耿耿聊自温’,十字可为千古孤臣孽子写照。非真有得于中者,不能道此。”
3. 陈衍《宋诗精华录》:“东坡在儋耳诗,多萧散有道气。此篇尤见其心地光洁,如摩尼珠,不染尘雾。”
4. 钱钟书《谈艺录》:“苏轼晚年诗,渐入禅味,然不废豪宕之致。此诗‘饥食扶桑暾’,奇想天开,仍具仙才本色。”
5. 张惠言《词选笺》虽主词学,然亦评及:“苏公《入寺》诗,纯以气韵胜,如寒泉漱石,泠泠自响,非刻意求工者所能仿佛。”
以上为【入寺】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