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一位七十岁的老翁还亲自腰间插着镰刀上山采笋挖蕨,虽感惭愧,却也只能以春山中的野菜为食,聊解饥苦。难道真是听到了《韶》乐般的高雅之音而忘记了食物的滋味吗?近三个月来,他连盐都吃不上,生活困顿至极。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翻译。
注释
1. 山村五绝:苏轼在黄州贬所时所作的一组五言绝句,共五首,此为其中一首。
2. 老翁七十:指年迈的山中老人,七十岁本应安养天年,却仍需劳作。
3. 自腰镰:自己将镰刀别在腰间,表明亲赴山林劳作。
4. 惭愧春山笋蕨甜:面对春山中鲜美的竹笋和蕨菜,老人感到“惭愧”,实则暗含无奈——只能靠野菜果腹,非甘美之享,乃穷困之迫。
5. 岂是闻韶解忘味:反用《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典故,原指音乐之美令人忘食,此处反讽并非因精神享受而忘味,实因无盐无味。
6. 闻韶:指孔子听《韶》乐而陶醉之事,象征高雅的精神境界。
7. 解忘味:理解并忘记食物的味道,出自“三月不知肉味”。
8. 迩来:近来。
9. 三月食无盐:夸张手法,极言生活之清苦,连最基本的食盐都无法保障。
10. 此诗背景可能与当时地方赋税苛重或灾荒有关,百姓生计艰难,诗人借老翁之境抒写忧民之情。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注释。
评析
这首《山村五绝》是苏轼在贬谪期间所作组诗中的一首,通过描写山村老翁贫苦的生活状态,反映了民间疾苦。诗人以平实的语言、细腻的笔触,刻画出一位年迈仍需劳作的老人形象,借“食无盐”这一细节,深刻揭示了百姓生活的艰难。诗中“闻韶解忘味”本指孔子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此处反用其意,讽刺现实:不是因为精神愉悦而忘却口腹之欲,而是因极度贫困连基本调味品都无从获得。全诗含蓄深沉,寄慨深远,体现了苏轼心系民生的人道情怀。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评析。
赏析
此诗语言朴素自然,却蕴含极深的社会批判意味。前两句写景叙事,描绘老翁自力更生采撷山蔬的画面,“惭愧”二字尤为精妙,表面似谦,实则透露出对命运不公的无声控诉。后两句陡转,借用“闻韶忘味”的典故,形成强烈反差:圣人因艺术之美而忘味,山民却因贫穷而不知盐味。这种对比极具张力,使诗意由表层的田园描写深入到社会现实的层面。苏轼不直言疾苦,而以婉曲之笔出之,既保持了诗歌的含蓄美感,又增强了批判力量。短短二十字,承载了厚重的民生关怀,展现了诗人“以诗补史”的现实主义精神。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诗钞》:“语极平淡,而酸楚之意溢于言外。”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二十评此组诗云:“借山村琐事,写胸中块垒,语浅而情深,最得风人之旨。”
3. 清代沈德潜《唐宋诗醇》卷三十九评曰:“写得荒凉之景,而寓意深远,非徒模山范水者比。”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引冯应榴语:“‘食无盐’三字,惨不忍读,见公哀矜之至。”
5.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评此诗:“以圣人之事,反衬小民之苦,翻案入妙,而沉痛弥深。”
以上为【山村五绝】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