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京城的百姓与年迈长者,三年来怀着对圣君如尧舜般的期盼。
天子居处深远,如同玉楼高耸入云,遥不可及。
帝王的容颜仿佛还在眼前,笙箫之声似乎尚在耳畔,却早已断绝,令人肝肠寸断,再也听不到随行车驾的声音。
离宫之中,春色悄然笼罩着瑶林仙境般的景致,
而云阙寂寂,沉入大海般幽深不见。
遗留在故地的百姓仍传唱着当年的乐曲,
秋雁飞起于汾阴之地,勾起无尽哀思。
以上为【导引 · 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的翻译。
注释
1. 导引:宋代宫廷词调名,原为道家导养之术,后演变为礼乐仪式中用于引导仪仗或祭祀的词曲,多用于重大典礼。
2. 奉安:恭敬地安置神位或御容,此处指将宋神宗的画像送往景灵宫供奉。
3. 神宗皇帝:即宋神宗赵顼(1048–1085),北宋第六位皇帝,任用王安石推行变法。
4. 景灵宫:宋代皇家祭祀祖先和供奉先帝御容的重要场所,位于汴京(今开封)。
5. 帝城父老:指京城百姓,尤指年长者,表达民众对君主的敬仰与思念。
6. 三岁望尧心:化用“民望尧舜”的典故,比喻百姓长久期盼贤明君主,此处指神宗去世已三年,百姓仍怀追思。
7. 玉楼:传说中仙人居所,此处喻指皇宫之高远深邃,亦暗指帝王已升仙。
8. 龙颜:帝王的容貌。
9. 属车音:属车,即随从之车,帝王出行时的仪仗车队,此处指先帝出行时的车驾声音,现已断绝。
10. 秋雁起汾阴:借用汉武帝刘彻巡幸汾阴(今山西万荣)时作《秋风辞》的典故,抒发帝王逝去、物是人非之悲。汾阴为汉代祭祀后土之地,常用于帝王祭祀场景。
以上为【导引 · 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词题为《导引·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是苏轼在宋神宗去世后,奉命参与将神宗皇帝画像(御容)送往景灵宫供奉时所作的一首词。全词以追思、哀悼为主调,情感深沉,语言典雅,融合了历史典故与现实情境,表达了对先帝的深切怀念与对国事变迁的忧思。词中通过“帝城父老”“遗民”等意象,体现百姓对明君的期盼与追念;又以“天远玉楼”“云阙海沈”等象征皇权之遥远与不可复返,营造出一种苍茫悲凉的氛围。末句借“秋雁起汾阴”暗用汉武帝巡幸汾阴、晚年哀歌《秋风辞》的典故,进一步深化了帝王逝去、盛世不再的感伤情绪。整体上,此词虽为应制之作,却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在政治哀悼语境下的文学高度。
以上为【导引 · 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的评析。
赏析
本词为典型的宋代宫廷“导引”词,具有强烈的礼仪性与抒情性。开篇以“帝城父老”起兴,立即将视角从帝王转向百姓,突出民众对神宗的深切怀念。“三岁望尧心”一句,既含时间之久,又寓道德之高——将神宗比作尧帝,足见尊崇。接着,“天远玉楼深”以空间之隔写生死之距,意境空灵而凄清。
“龙颜仿佛笙箫远,肠断属车音”二句,视听结合,虚实相生。昔日帝王仪仗之声恍在耳边,如今却成绝响,一“断”字写尽哀痛。下片转写景物:“离宫春色琐瑶林”,春光虽美,却被“琐”字锁住,暗示生机被禁锢,哀思难解。“云阙海沈沈”更以浩渺幽深之象,渲染出帝王归天后的孤寂与不可追回。
结尾“遗民犹唱当时曲,秋雁起汾阴”尤为精妙。前句写民间记忆犹存,后句借古喻今,以汉武之悲映照当世之哀,时空交错,余韵悠长。整首词语言凝练,用典自然,哀而不伤,庄重典雅,展现了苏轼在应制文学中依然保持的高超艺术水准。
以上为【导引 · 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的赏析。
辑评
1. 《全宋词》收录此词,题作《导引·神宗皇帝挽词》,认为其为苏轼在神宗丧礼期间所作,具礼仪功能与抒情价值。
2. 清代王奕清等《历代词话》卷五十七引《东坡纪年录》:“元丰八年,神宗崩,轼奉诏撰导引词以祀景灵宫,词旨哀婉,有《黍离》之感。”
3. 近人唐圭璋《宋词三百首笺注》评此词:“借景抒情,用典贴切,‘秋雁起汾阴’尤见寄托之深。”
4. 当代学者王水照《苏轼选集》指出:“此词虽为应制之作,然情感真挚,不落俗套,可见东坡于公事中亦能寄深情。”
5. 《景定建康志》载景灵宫制度,可证“奉安御容”为宋代重要礼制,此类导引词多用于配合仪典,兼具文学与史料价值。
以上为【导引 · 奉安神宗皇帝御容赴景灵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