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在太白山下清晨赶路,直至横渠镇,在崇寿院的墙壁上题诗。
骑在马上延续着残存的梦境,不知不觉中太阳已经升起。
层叠的山峦如翠绿的屏风横亘眼前,西沉的月亮如同一盏清冷的孤灯。
为公务奔波劳碌,使邮驿小吏疲于奔命;而安闲自在的老僧,令我深感惭愧。
若将来再次游览此地,定会依依不舍;姑且在此题诗留记,表明我曾来过此处。
以上为【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的翻译。
注释
1. 太白山:秦岭主峰之一,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境内,为道教名山。
2. 横渠镇:今陕西省眉县横渠镇,宋代属凤翔府,张载曾在此讲学,世称“横渠先生”。
3. 崇寿院:唐代所建佛寺,位于横渠镇附近,宋代尚存,为当时旅人歇脚之所。
4. 马上续残梦:指清晨骑马赶路时仍在回味未尽的梦境,形容旅途劳顿。
5. 朝日升:太阳初升,点明时间是清晨。
6. 乱山横翠幛:群山错落,如绿色的屏风横列眼前。翠幛,青翠如屏障的山峦。
7. 落月澹孤灯:残月将落,清光淡淡,如同一盏孤灯。澹,同“淡”,清冷之意。
8. 奔走烦邮吏:为传递文书或公务四处奔走,连累驿站小吏操劳。邮吏,负责传递公文的驿卒。
9. 安闲愧老僧:面对寺院中安闲的老僧,自愧于仕途奔波不得清静。
10. 再游应眷眷,聊亦记吾曾:若能重来,定会眷恋不舍;暂且题诗于此,记录我曾到访。
以上为【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的注释。
评析
这首诗是苏轼早年出仕途中所作,写于清晨行路之际,抒发了旅途中的所见所感。全诗语言简淡自然,意境清幽深远,既有对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又融入了诗人对官场奔波与隐逸生活的对比思考。前四句写景,动静结合,以“残梦”“朝日”“乱山”“落月”等意象勾勒出清晨山间清冷静谧之境;后四句抒情,通过“烦邮吏”与“愧老僧”的对照,流露出对仕途劳顿的厌倦和对宁静生活的向往。尾联含蓄表达眷恋之情,语浅情深。整首诗体现了苏轼早期诗歌清新自然、情理交融的风格特点。
以上为【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的评析。
赏析
本诗为典型的行役纪游之作,以清晨赶路为背景,融写景、抒情于一体。首联“马上续残梦,不知朝日升”起笔平实却意味悠长,写出旅人晨行恍惚之态,暗示身心俱疲。“续残梦”三字极具画面感,既表现睡眠不足,又暗含思绪未离梦境,与现实交错。颔联写景工致,“乱山横翠幛”写远望之壮阔,“落月澹孤灯”写近景之清寂,一动一静,色彩与光影交融,营造出空灵幽远的意境。其中“澹孤灯”比喻新颖,将落月比作即将熄灭的孤灯,既状其形,又传其神,极富诗意。颈联转入抒情,“奔走烦邮吏”直陈公务之劳,“安闲愧老僧”则借老僧之静反衬自身之扰,情感真挚,流露出对仕宦生活的反思与疲惫。尾联收束含蓄,“再游应眷眷”表达对山水与宁静的眷恋,“聊亦记吾曾”看似平淡,实则蕴含人生过客之感,余韵悠长。全诗结构严谨,情景交融,语言洗练而不失韵味,展现了苏轼早期诗歌的艺术功力。
以上为【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清旷有致,写山行晨景如画,末语含情,不愧大家手笔。”
2. 清·纪昀《瀛奎律髓汇评》卷二十三引查慎行评:“‘落月澹孤灯’五字,写尽残夜将晓之景,非亲历者不能道。”
3. 清·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此诗作于治平元年(1064)赴凤翔府任签判途中,时公年二十九。诗中‘愧老僧’语,已见其心向林泉之志。”
4. 近人陈衍《宋诗精华录》卷二:“东坡早年诗多清丽之作,此篇尤得王孟遗意,而气格稍劲,不似唐人之专尚冲淡。”
5.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一:“崇寿院壁题诗,今不可考,然此诗自足传世。‘续残梦’‘澹孤灯’皆妙语,写出行役之苦与山居之静,对比分明。”
以上为【太白山下早行,至横渠镇,书崇寿院壁】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