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子甘心织屦避万钟,渊明不肯折腰为五斗。
一年鸿雁识来往,终日沐猴谁去取。
知甥诗意慕两君,读书要在存心久。
平生所谈性命奥,长弃不忧金石朽。
我今已习鹙子定,犹复晨朝怖头走。
琢磨晚觉孟光贤,畏我放言时被肘。
甥能锄我青门瓜,正午时来休老手。
翻译
张甥啊,你甘愿像仲子那样宁愿织鞋为生也不接受高官厚禄,又向往陶渊明不肯为五斗米折腰的气节。一年之中,鸿雁尚能辨识南北来往的方向,而终日如沐猴般奔忙的人,又有谁能真正得到内心所求?我知道你作诗抒怀,是仰慕这两位先贤,读书治学贵在持之以恒、存心久远。你平生探讨性命之理,宁可抛弃世俗功名,也不愿让精神随金石一同朽腐。而我如今虽已修习禅定如鹙子一般沉静,却仍会在清晨因俗务烦扰而惊惧不安。我早已决心剖心谢绝声名,不愿像羊祜那样登岘山而悲叹遗迹。纵然云梯雨矢四面攻来,我也心如死灰,坚守如墨翟守城般坚定。但我担心你本是能跃龙门的鳞龙,不可就此隐遁到我的草野之中。细细琢磨之后,我才发觉你如孟光般贤德,只是常因我言辞放达而暗中劝止。若你能来为我锄一锄青门瓜地,正午时分正好让我这衰老的手得以休息。
以上为【次韵张甥棠美述志】的翻译。
注释
1. 仲子:指陈仲子,战国时齐国隐士,廉洁自守,曾避居织屦(编草鞋)为生,拒受高官厚禄。
2. 万钟:古代以六斛四斗为一钟,万钟极言俸禄之厚,代指高官厚禄。
3. 渊明:陶渊明,东晋诗人,曾任彭泽令,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而辞官归隐。
4. 鸿雁识来往:比喻人应知进退去留之道。鸿雁随季节迁徙,有定向。
5. 沐猴:猕猴,喻徒具官服而无实德之人,语出《汉书·项籍传》“沐猴而冠”。此处指庸碌奔竞之徒。
6. 鹙子:即舍利弗,佛陀十大弟子之一,以智慧著称,常入禅定。此处苏轼自比已习禅定,心境趋于寂静。
7. 畏我放言时被肘:指张甥常因苏轼言语放达而以手肘轻触制止,表示劝诫。
8. 刳心:剖心,象征彻底摒弃私欲与名利之心。
9. 谢声名:推辞名声,不求闻达。
10. 羊邹悲岘首:指羊祜登岘山感怀往事而流泪,谓“自有宇宙,便有此山,由来贤达胜士,登此远望,如我与卿者多矣,皆湮灭无闻,使人悲伤”。邹或为衍文,实指羊祜事。
以上为【次韵张甥棠美述志】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所作,题为“次韵张甥棠美述志”,即依照外甥张棠美的原诗用韵而和作,既回应其述志之语,也借此抒发自身晚年的思想境界与人生感慨。全诗以儒家气节与道家超脱相融合,借历史人物自况与劝勉后辈,体现出苏轼历经宦海沉浮后的通达与淡泊。诗中既有对张甥志向的肯定与赞赏,也有对自身处境的自嘲与警醒,更含长者对后辈的殷切期望:既鼓励其保持高洁志向,又提醒其不可完全避世,应有所作为。情感真挚,哲理深邃,语言典重而不失亲切,是苏轼晚年酬赠诗中的佳作。
以上为【次韵张甥棠美述志】的评析。
赏析
此诗结构严谨,情感层层递进。开篇以“仲子”“渊明”起兴,赞许外甥不慕荣利、志节高远,奠定全诗清刚之气。继而以“鸿雁”“沐猴”对比,讽刺世人奔竞无成,反衬志士之可贵。第三联转入对张甥读书存心之久的肯定,强调“性命之学”重于外物,体现苏轼晚年对生命本质的思索。随后笔锋一转,由甥及己,自述虽修禅定(“鹙子定”),然晨朝仍“怖头走”,坦承未能全然超脱,真实动人。接着以“刳心谢名”“墨守中灰”表明自己已看破声名、心如死灰,坚守内心清净。然而末段陡起波澜:恐甥为“禹门鳞”,不应潜逃入吾“薮”(隐逸之境),显露出长辈对后辈的深切期待——你有大才,不可因追随我而误了奋飞之志。结尾化用“青门种瓜”典故,既显生活情趣,又寓退隐之乐,同时请甥助劳,语极平易而情意深厚。全诗用典精当,融儒释道于一体,既有哲理深度,又不失亲情温度,堪称苏轼晚年思想与艺术成熟的代表。
以上为【次韵张甥棠美述志】的赏析。
辑评
1. 《宋诗钞·东坡集》:“此诗寄意深远,非徒酬答而已。于甥之志,奖掖备至;于己之怀,感慨弥深。读之令人神肃。”
2. 纪昀《纪批苏诗》卷三十九:“语语自肺腑流出,而用事精切,转折自然。‘我今已习鹙子定’以下数语,写老境心情,最为真切。”
3.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评:“‘恐甥自是禹门鳞,未可潜逃入吾薮’,此等语非真心爱后辈者不能道,真仁人长者之言。”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纯是教诲,而托之于唱和之间,温厚和平,得诗人之体。”
5. 钱锺书《宋诗选注》虽未直接选此诗,然于论苏轼晚年诗风时指出:“愈到暮年,愈见冲淡,而骨力自在,往往于家常语中寓大感慨。”此诗正可为证。
以上为【次韵张甥棠美述志】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