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上元节经过祥符寺僧人可久的房舍,室内萧条寂静,没有灯火。
门前人们载歌载舞,分作朋党竞相欢庆;而他的禅房中却只有一室清风,冷得如同寒冰。
不用琉璃灯去空照佛像,才真正明白:所谓“无尽”之境界,原本就无需灯火来象征。
以上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的翻译。
注释
1. 上元:即上元节,农历正月十五,又称元宵节,民间有张灯结彩、歌舞庆祝的习俗。
2. 祥符僧可久房:指汴京(今开封)祥符寺中僧人可久的居所。可久为当时著名诗僧,与苏轼有交往。
3. 斗分朋:指人们分成小组争相歌舞竞技,形容节日热闹场面。
4. 一室清风冷欲冰:形容僧房内清静寒冷,毫无节日气氛,比喻心境的孤高清绝。
5. 琉璃:一种有色宝石或玻璃制品,常用于制作佛前灯具或装饰,象征庄严光明。
6. 闲照佛:徒然地用灯光照亮佛像,指外在的、形式化的礼佛行为。
7. 无尽:佛教术语,指法身、智慧、功德等无穷无尽,亦可指《华严经》中的“无尽藏”。
8. 本无灯:源自禅宗思想,意谓自性光明本具,不假外求,真正的觉悟不需要依靠外在灯火来象征。
以上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的注释。
评析
此诗通过对比世俗节日的喧闹与僧房的清寂,表现了诗人对佛教清净境界的深刻体悟。前两句写外在景象的对比——门外歌舞升平,门内冷若寒冰,形成强烈反差,凸显出修行者超然物外的精神状态。后两句由景入理,借“不把琉璃闲照佛”这一细节,指出真正的佛性光明不在外在形式,而在于内心觉悟,从而引出“无尽本无灯”的哲理:佛法的广大无边、智慧无尽,并非依赖物质灯火来显现。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体现了苏轼融通儒释的思想境界和高超的艺术表达能力。
以上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的评析。
赏析
这首七言绝句以极简笔法勾勒出内外两个世界:一个是上元佳节万民同乐的喧嚣人间,一个是孤寂冷清的僧房道场。这种空间并置实为精神境界的对照。苏轼并未贬低世俗之乐,而是通过“斗分朋”与“冷欲冰”的强烈反差,衬托出修行者安于寂寞、守持本心的可贵。
后两句转入哲思层面。“不把琉璃闲照佛”一句,既写实又寓理:既然心佛一体,何必执着于以灯供佛?这暗合六祖慧能“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顿悟思想。末句“始知无尽本无灯”是全诗点睛之笔,“无尽”既是佛法境界,也是宇宙实相;“本无灯”则彻底打破对形式的执著,直指明心见性的核心。此句看似否定光明,实则揭示内在觉性的永恒辉光。
全诗结构紧凑,由景生情,因情悟理,层层递进,充分展现了苏轼将生活体验升华为哲学思考的艺术功力。其语言朴素而意蕴深邃,堪称宋诗中融合禅理与诗意的典范之作。
以上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的赏析。
辑评
1. 《纪评苏诗》卷十六:“此诗以冷热对照发端,转入禅理,自然超妙。‘本无灯’三字,抉破灯笼露柱,直透性灵。”
2. 冯应榴《苏文忠公诗合注》引查慎行语:“门外之喧,门内之寂,两两相形,便见道人胸次。结语翻案出奇,非悟彻者不能道。”
3.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卷十二:“此诗全在‘闲’字着眼。琉璃照佛,本属庄严,然着一‘闲’字,则知其为事相虚文。故转出‘本无灯’之旨,乃见真实光明。”
4. 清代汪师韩《苏诗选评笺释》:“扫除外相,直证本源。‘冷欲冰’与‘本无灯’,同一澄澈,非俗笔所能仿佛。”
以上为【上元过祥符僧可久房,萧然无灯火】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