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香气似龙涎香又带着醇厚的白色,滋味如牛乳却更为纯粹清淡。
莫要将南海名馔金齑玉脍,轻易来比东坡家的玉糁羹。
以上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的翻译。
注释
1. 龙涎:抹香鲸分泌物制成的名贵香料,《岭外代答》“龙涎出大食国”
2. 酽白:浓重的白色,苏轼《菜羹赋》“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
3. 金齑脍:隋唐宫廷名菜,将鱼脍佐以金橙等调料,《大业拾遗记》“吴郡献松江鲈鱼,帝曰: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4. 玉糁羹:苏过用山芋制作的羹汤,《苏轼诗集》“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
以上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晚年贬谪惠州时所作,通过咏赞其子苏过创制的山芋羹,展现诗人将平凡生活艺术化的超凡能力。前两句以“龙涎”“牛乳”的贵族意象与“酽白”“全清”的感官体验形成通感,在物质匮乏中开拓精神富足;后两句更以“南海金齑脍”的宫廷珍馐作衬,在对比中完成对家常美味的礼赞。全诗在二十八字间构建起从味觉体验到生命哲学的升华,体现苏轼“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境界。
以上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的评析。
赏析
本诗在艺术上呈现三重转化:将粗粝的山芋转化为“玉糁”的视觉美感,将简朴的羹汤升华为“龙涎牛乳”的嗅觉盛宴,将贬谪的困顿转化为“人间绝味”的生命礼赞。苏轼巧妙运用“仍”“更”两个虚词,在类比中实现超越;“莫将”“轻比”的否定句式,既破除了美食的等级观念,又确立了日常生活的审美主权。这种将庖厨之事与诗文之道等量齐观的创作态度,既承袭韩愈“妥帖力排奡”的以文为诗传统,又开启杨万里“箭锋相值”的活法诗学,在宋代饮食文学中具有开创意义。
以上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的赏析。
辑评
1. 周紫芝《竹坡诗话》:“东坡《玉糁羹》诗,天下咏之,然此羹实贫窘之极,所谓不堪咀嚼者,翁独赏其至味”
2.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香似龙涎仍酽白’句,以极贵比极贱,反觉玉糁羹胜金齑脍,此老真是善戏谑哉”
3. 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双关寓意,末句尤见身分,不似后来范石湖辈专以琐屑为工”
4. 王文诰《苏文忠公诗编注集成》:“此诗绍圣四年作于惠州,时米尽鬻酒器,而诗中富贵气象如新,真所谓‘胸有洪炉’”
5. 钱钟书《宋诗选注》:“将粗粝食物写得如此高贵,非止解嘲,实乃对物质价值的重新评定”
6. 林语堂《苏东坡传》:“在惠州连糯米都不易得时,他仍能称赞儿子的山芋羹胜过皇宫珍馐,这是快乐的绝对胜利”
7. 王水照《苏轼选集》:“后二句的对比结构,暗含对权力中心的文化疏离,完成精神家园的建构”
以上为【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