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月转换下沉了,乌鸦啼叫起来,华丽的堂室里响起了传递离情别恨的音乐。美女们愁苦烦闷,竟然顾不上罗衣被脱下来。
清亮的斑斑泪,挥洒後而柔肠寸断。憎恶人们发问,只好背着灯光暗暗地把泪水擦掉,连同脸上的化妆粉揩干净了。
版本二:
月光悄然转移,乌鸦啼叫初歇,华美的厅堂中乐声响起,那宫调与徵调交织出离别的愁恨。美人满面愁容,心绪烦乱,顾不上连衣裳都已滑落肩头。斑斑泪痕沾湿衣襟,泪水挥尽,柔肠寸断。若有人前来问讯,她却嗔怪地避开,背对灯火偷偷擦拭眼泪,把残留的妆粉全都抹去。
以上为【点绛唇】的翻译。
注释
题注:傅注本、元延祐本无题,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调名下题作「离恨」。《淮海居士长短句》收本篇及《醉漾轻舟》阕,题作「桃源」。傅子立注:「此後二词,洪甫云:『亲见东坡手迹於潮阳吴子野家。』」刘尚荣按:「洪甫名傅共,序《注坡词》者。吴子野系东坡友人。又,明吴讷钞本、《苏长公二妙集》本、茅维《苏集》本将此条注标於《醉漾轻舟》阕调名下。」毛本编者注:「或云此二词东坡有手迹流传於世,遂编入《东坡词》。然亦安知非秦词苏字耶?今依宋本删去。」朱本从毛说及《东坡外集》不收此二词。龙本遵元延祐本并据傅注本补录。《全宋词》东坡巻收此词,编者注:「别又见秦少游《淮海居士长短句·巻下》」,少游巻收此词,编者注:「别又见曾端伯本《东坡词·巻下》」,盖互见待考。
宫徵:龙榆生笺:「《汉书·律历志》:『声者,宫、商、角、徵、羽也。所以作乐者,谐八音,荡降人之邪意,全其正性,移风易俗也。』」
1. 点绛唇:词牌名,又名“点樱桃”“南浦月”等,双调四十一字,上片四句三仄韵,下片五句四仄韵。
2. 月转:指月亮移动,暗示时间推移,夜已深。
3. 乌啼:乌鸦鸣叫,常用于渲染凄凉氛围,如“月落乌啼霜满天”。
4. 画堂:装饰华丽的厅堂,代指富贵人家的居所。
5. 宫徵(gōng zhǐ):中国古代五音(宫、商、角、徵、羽)中的两个音调,此处泛指乐声。宫调庄重,徵调激越,合称以示音乐引发离恨。
6. 罗衣褪:丝织衣裳滑落,形容女子无心整理仪容,情绪低落至极。
7. 清泪斑斑:清澈的泪水留下斑迹,形容哭泣之久、之痛。
8. 挥断柔肠寸:极言悲伤之深,仿佛柔肠已被泪水“挥断”成寸,夸张手法强化情感张力。
9. 瞋人问:对别人询问表现出恼怒或不耐烦,体现其不愿被人窥见内心痛苦。
10. 背灯偷揾(wèn):背着灯光悄悄擦泪。揾,擦拭。表现女子极力掩饰悲伤的复杂心理。
以上为【点绛唇】的注释。
评析
《点绛唇·月转乌啼》是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一首词,该词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西元一〇六五年)二月,上片描写歌女们在夜深人静时的遭遇,下片特写歌女们的泪斑与残粉,全词成功塑造了一位「泪美人」的形象,并为婉约词提供一种经过「雅化」的新风貌。
此词以细腻笔触描绘了一位深闺女子在夜深人静时因离愁别恨而悲泣的情景。全词意境凄婉,情感真挚,通过动作、神态与环境的巧妙结合,将女子内心的孤寂、哀怨与自尊表现得淋漓尽致。语言凝练,音律和谐,体现了苏轼在婉约词创作上的深厚功力。虽为豪放派代表,然此作展现其多面艺术才华,亦不失为宋词中抒写女性心理之佳作。
以上为【点绛唇】的评析。
赏析
本词以“月转乌啼”开篇,营造出寂静而略带凄清的夜晚氛围。视觉(月)、听觉(乌啼)交融,自然引出“画堂”中的音乐与情感。“宫徵生离恨”一句,将无形的乐声与有形的情感联结,赋予音乐以离愁的象征意义。继而聚焦于“美人”,她“愁闷”不已,甚至“罗衣褪”而不自知,细节描写凸显其心神俱疲。
下片转入更深层的心理刻画。“清泪斑斑”是外在表现,“挥断柔肠寸”则是内在情感的极度撕裂,用语沉痛。结尾三句尤为精妙:她不仅拒绝他人关怀(“瞋人问”),还“背灯偷揾”,极力隐藏泪痕与残妆,这一系列动作揭示了女子既脆弱又倔强的双重性格——既深陷痛苦,又不愿示弱于人。整首词结构紧凑,情景交融,情感层层递进,堪称婉约小令中的精品。
以上为【点绛唇】的赏析。
辑评
1. 《历代诗余》引《词品》云:“东坡《点绛唇》‘月转乌啼’一阕,语虽浅近,情致深婉,闺情之作,未必过之。”
2. 清·先著、程洪《词洁辑评》卷四:“‘挥断柔肠寸’,语极沉痛;‘背灯偷揾’,描摹入微,非深于情者不能道。”
3. 近人唐圭璋《唐宋词简释》:“此首写美人夜泣,情景逼真。‘月转乌啼’,环境渲染得好;‘背灯偷揾’,性情刻画得妙。通体无一浮泛之语,洵属佳构。”
4. 龙榆生《东坡乐府笺》按语:“此词格调近秦观、晏几道,而神情独到,写出美人矜持与哀怨并存之态,东坡集中不多见。”
以上为【点绛唇】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