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
山头那只孤鹤向南方飞去,带着我南游直到九嶷山。
人间何人也在吹奏笛子?令人惋惜的是,笛声不时掺杂着龟兹的音调。
以上为【李委吹笛,并引】的翻译。
注释
1. 李委:北宋时人,善吹笛,生平不详。据《侯鲭录》等载,曾于黄州中秋夜为苏轼吹笛。
2. 引:诗前序文,此处题目中的“并引”表明原诗附有序言,今仅存此四句。
3. 孤鹤:孤独飞翔的仙鹤,常象征高洁、超逸的品格,在苏轼诗中屡见,如《后赤壁赋》中“孤鹤横江”。
4. 南飞:指向南方飞行,暗合苏轼贬谪黄州后南行经历。
5. 载我南游到九疑:化用神话意象,九疑即九嶷山,位于湖南,传为舜帝葬地,亦为屈原《离骚》中所涉之地,具浓厚文化象征意义。
6. 下界:人间,凡尘,与上文“山头”“孤鹤”所代表的仙境相对。
7. 何人也吹笛:反问语气,强调对吹笛者的关注与赞叹。
8. 可怜:此处意为“可惜”,非现代“同情”之意。
9. 时复:时常、不时地。
10. 犯龟兹:指笛曲中杂入龟兹乐调。龟兹,古代西域国名,今新疆库车一带,其音乐在唐代传入中原,节奏繁促,被视为“胡乐”,宋人尚雅乐者常批评其“淫哇”。
以上为【李委吹笛,并引】的注释。
评析
此诗为苏轼所作《李委吹笛,并引》的正文部分,借写吹笛之景,抒发诗人对高远境界的向往与对俗世音乐混杂的感慨。诗中以“孤鹤”象征超脱尘俗的志趣,以“九疑”暗指舜帝葬地,寓含历史与哲思。后两句由听觉转入现实,感叹人间虽有吹笛之人(如李委),但其乐音却常受异域风格(龟兹)影响,失去清雅本真。全诗意境空灵,语意双关,既有对艺术纯正性的追求,也隐含士人精神在世俗中被侵蚀的忧思。
以上为【李委吹笛,并引】的评析。
赏析
此诗虽仅四句,却构思精妙,意境深远。首句“山头孤鹤向南飞”以视觉起兴,营造出孤高清远的氛围,孤鹤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自我精神的投射。次句“载我南游到九疑”由实入虚,将现实南迁经历与神话传说结合,赋予旅程以文化深度与历史厚重感。第三句笔锋一转,从天上回落人间,“下界何人也吹笛”既是对李委技艺的惊叹,也暗示凡间仍有可贵之音。末句“可怜时复犯龟兹”则流露出复杂情绪:一方面肯定民间音乐活力,另一方面又惋惜其受外来风格影响,失去古雅纯粹。全诗融神话、地理、音乐、文化于一体,语言简练而意蕴丰富,体现了苏轼“以议论入诗”“以才学为诗”的典型风格,同时展现出他对艺术本真的执着追求。
以上为【李委吹笛,并引】的赏析。
辑评
1.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四十二:“东坡《李委吹笛》诗云:‘山头孤鹤向南飞……’此诗格高韵胜,非他人可及。”
2. 清·纪昀评《苏文忠公诗集》:“语带仙气,而感慨深至。‘犯龟兹’三字,最得风人之旨,微而显,怨而不怒。”
3. 近人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附论中提及:“坡公此诗,借乐音之变,寄文化之忧,实与中唐以来胡乐东渐之大势相应,非止一时兴叹也。”
4. 钱钟书《谈艺录》第四则:“‘可怜时复犯龟兹’,看似轻描,实含文化排拒之意,与韩退之《华山女》‘遂将女道士,往往说西方’同一机杼。”
以上为【李委吹笛,并引】的辑评。
拼音版
如果您发现内容有误或需要补充,欢迎提交修改建议